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933年前后,还数局部抗战期间,有人预言中国迁都帕米尔高原,而时间可能在1983年前后。也就是说这位预言家看到日军侵掠日甚一日,十分悲观或者是调侃,就预言中国从南京迁都远在西北的帕米尔高原,而迁都最晚时间是1983年前后。好远啊!从中说明他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半个世纪内也打不过,打不过怎么办?只有跑!跑半个世纪也要跑到帕米尔高原,让东洋的日本打不到不着,气得干瞪眼没办法。
 
    中国是一个从黄河流域为核心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文明古国。在建都问题上,历朝历代都以寻求疆土的关键点和国家的核心枢纽为有效的稳定政权,控制天下的关键。数千年的历史事实显示,中国建都有以下几个模式:一是同心圆模式,如周朝的定都洛阳,它是国家疆土的中心。二是偏心圆模式,它是同心园的变形,如秦朝的关中,由于关中独特的地理形势,以及秦崛起于关中的事实,因此它在统一中国后,仍以关中咸阳为首都,在此基础上修筑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高速公路,以扇形辐射全国的方式,保持首都的核心位置。第三是哑铃式,实际是主都、副都形式,如西周的长安,洛阳。四是外御形模式,如西汉和唐朝的长安,明朝的北京,都是主要考虑到防御边疆游牧民族的侵略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的核心。因为那时抵御外国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第五是枢纽模式,元清二朝一是崛起于蒙古高原,一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它选择背靠龙兴之地,而控制中原的北京为首都,可以说进退自如,北京属于战略相对安全。
 
    古代有一次比较著名的建都争论,那就是西汉建都初期,由于跟随刘帮出生入死打下天下的将领大多是关东(当时的一种地理概念,即函谷关以东的人,关东六国之类)一带人,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建都洛阳,士兵娄敬提出了反对意见,并获得了刘帮帐下首席谋士留侯张良的赞同。娄敬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异。……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殽、渑,倍河,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上问张良。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上即日车驾西,都长安。拜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氏。
 
    他们认为,一个首都之所以成为首都,一是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攻守兼顾的地理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二是要有广阔的回旋空间和经济基础,即使在防守的条件下也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三是要有良好的运输条件,即能水陆并进与并出,和平时期的粮食供给和战争时期的用兵之路。这样山形地势就象院墙,而雄关险要就如门户,都是易守难攻,再加上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易出难入的门户,当然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了。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整体趋势是自西往东移动,其中也经历过一段摇摆。秦、西汉定都关中,西汉末年的动荡致使关中残破,于是,东汉、曹魏和西晋定都洛阳。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来也迁都洛阳。隋唐再度统一天下后,政治重心又移回关中。唐末的动荡又使关中破坏很大,于是,五代、北宋定都开封(惟后唐定都洛阳)。直到元朝重新统一后,政治重心才真正移到河北,并一直延续下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遂成为著名的古都。至于南方,成为著名古都的就只有南京和杭州了。
 
    古人从北京城的形势来看其风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燕蓟内跨中原,外挟朔漠,京师前挹九河,后供万山正中表宅,水随龙下,自辛而庚,环注皇城,绕巽而出,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山川形胜天造地设,乃万世之都”。
 
    北京之所以被选定为首都,有历史原因,如原来战国时期的燕国,后来的金朝等,幽燕是当时它们的政治经济中心等。但统一之后的中原政权,如元之中都,明、清时期的首都,则更多的从军事地缘政治上考虑因素为主了。明未的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得很清楚:建都北京,“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海在它的东边,在古代海是国家的重要屏障,而太行山在它的右边,而居庸关象锁钥一样保护北京的背面,只有一面面向华北平原,而且漳水,卫水还象襟带一样护卫着,因些幽燕的地形地势,在当时全国来说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元朝定都北京,主要是背靠他们的发祥之地蒙古,而面临广阔的华北平原,便于统治中原民族;明朝由原来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南京迁都到朱棣的北京,除北京是朱棣当燕王时的发祥之地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便于抗击长城以北少数民族势力的侵扰,那里长城以北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原民族的主要威胁,而清朝定都北京和元朝有相近的理由,利用北京独特的地理优势,背靠东北三省,面向中原,进退自如,据说清未时居往在北京的八旗子弟,遗老遗少们曾高呤道:幽燕非我故,长啸返辽东。意思是幽燕以及包括长城以内它统治了二百多年的地方不是它的故国,而长啸(倒也潇洒)返回他们老祖宗的故国辽东,即东北。
 
    笔者王锦思注意到,民国定都南京,十分曲折,由于日本侵略迁都武汉,进而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返故地,但是没几年也被迫逃往台湾。
 
   从山西五台山转到河北西柏坡,毛泽东一路上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的迁都问题。明朝朱元璋建国定都在南京,传到朱棣的时候,迁都北平,这一政治中心的变化,对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均发生了积极的影响。新中国的首都建在哪里呢?一九四九年元旦刚过,当时担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长的王稼祥来看望毛泽东。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毛泽东说:“我们很快要取得全国的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不等王稼祥回答,毛泽东又说:“历史上,历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适呢?中央虽有个考虑,但还没有最后定案。”据说还曾有定都哈尔滨的考虑。  王稼祥认为,国民党的首都南京,虽然自称虎踞龙盘,地理险要,但是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知道,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包括国民党都是短命的。这样讲,带有历史宿命论的色彩,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一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这是它的很大缺陷,我们定都,当然不能选在南京。
 
   毛泽东主张定都北京,考虑的是当时北京的政治军事安全形势。张闻天认为:南京是蒋介石国民党的都城,而且历来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政府,而且国民党的执政基础是资本主义,而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大众,而且从军事上考虑,背靠苏联,面临渤海,都有一定的战略纵深。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北京作为首都,原来意义上的优势已经由于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淡化,而它原来固有的劣势却漫漫突现出来。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社会已经高度融合,整个中华民族融为一体,原来北京作为防御少数民族侵略的功能已基本淡化,也就是说太行山了好,漳卫水也好,有居庸关的燕山也好,这此原来作为军事形胜,抵御外敌的屏障都基本失去作用。而且由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作为巨大军事屏障的海洋,现在却是一巨大的交通平台,具有海军优势的敌对力量可以在海洋上纵横驰骋,鸦片战争后在具有巨大海军优势的英国等西欧列强面前,北京及东南沿海离海洋近,战略纵深短的劣势暴露无遗。但它的劣势却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北京本为首都的本身,在地域上较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居于中国的北方,作为战略资源的人类生活必需品的水源极度贫乏,在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即使是作为国家工程的南水北调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而经济历来就依据南方等富裕地区的供输,这就好比一座房子,地势倒占得不错,可以登高临远,但作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水和粮食蔬菜却要从很远的地方送来,一是缺乏保障,二是是个重大的负担。这就是近来大家主张迁都的几人主要说法:资源贫乏说(北京的周边资源较为贫乏,特别是水资源极度缺乏),原来意义退化说(明朝是着眼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清朝定都北京是着眼于照顾东北它们的龙兴之地)。军事安全说(原来作为安全保障的地理优势即渤海湾纵深,现在由于攻守异势,在海军力量劣势的条件下,反而变成一种劣势)。
 
   这几年, 韩国迁都了,缅甸迁都了,于是好多人又嚷嚷了迁都了,不断有人建言迁都迁都迁都。有人甚至认为南昌,中国未来迁都的首选之地。
 
    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世界文明冲突说”,将世界上很多矛盾及引发冲突的原因解释为文明的冲突的论调,还就中国迁都问题撰文。他指出,如果中国要迁都,只有两套方案,要么学巴西、科特迪瓦将首都由沿海迁到中部内陆,要么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将首都由沿海城市迁往内陆但离海也很近的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城市。众所周知,巴西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到了巴西利亚、科特迪瓦首都由阿比让迁到了亚穆苏克罗是由沿海城市迁往中部内陆,为了带动中部的发展;美国费城到华盛顿、澳大利亚墨尔本到堪培拉、加拿大魁北克到渥太华,是由沿海城市迁到了离海较近的内陆小城市,新首都仅执行首都的行政职能,而且环境十分优美。
 
    鉴于以上经验,亨廷顿列出了中国十个最适合做首都的城市:东部的浙江的金华、福建的南平、广东的韶关;中部的河南的信阳、安徽的六安、江西的赣州、湖北的荆州、湖南的郴州;西部的广西的柳州、贵州的安顺。
 
  不过有人认为,总之,中国不能迁都东部任何大城市,否则里里外外矛盾将无穷无尽,越发失衡;自北向南才是上上之策,自北向南几乎是重蹈覆辙衰败覆辙,自北向南迁都则无论如何都是陈沉下坠的下下策。北方严寒,须有人气震守,以使生生不息,山川永固!因此,承接抗战期间有人选择帕米尔高原作为都城的理念,还有人潜意识就觉得帕米尔高原是理想之都。
 
   从地形图上看,天下山川之祖皆源于海拔4700米帕米尔高原。气之所盛,其地必隆,帕米尔高原一系分五大干龙: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中国由天山为头,帕米尔为脖子,青藏高原为腹,云贵高原为尾,一直延续到江淅的天目山、宁波一带为尾的一个巨型风凰的的开屏图。
 
   他们认为,西部是个天堂!帕米尔高原美丽纯净神奇,袒露着我们值得倾情投入的新鲜土地,期待我们去倾情报爱护的土地。外国人已经任意徒步探险上下驰骋在那里,今后中国年轻官员们也请一定要一览祖国西部寒风中的奇美、壮阔与浩渺的创业天地…。塔吉克的姑娘美丽的歌声和鲜艳的衣裳飘扬在凛冽的风中……难得的婚礼也要连跳三天的舞,才足以抵挡多年的凄清孤苦……那里的孩子缺少成群的玩伴,离开那里就是成长的梦想……他们需要我们去靠近,需要我们一起取暖……一起尽享天地间最壮阔的美丽……
 
   笔者王锦思注意到,理想再浪漫,也难免掣肘于现实。中国未来的迁都毕竟很遥远,一旦动作,就是个无奈之举,难道无数的奇思妙想还会把帕米尔高原作为候选吗?
抗战有人预言中国迁都帕米尔高原
推荐阅读:

美杜莎蛇身人震惊世界

龙骧战略社区

 

    王锦思,北京“锦标堂”工作室,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领导人出席等内容的国家级纪念抗战活动,征集收藏东北、北京、孔子儒学、中俄中日关系等主题史料文物。

 

    王锦思系列著作:《发现抗战》、《图说抗联》、《发现东北》、《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国更行》。购书网址:孔夫子网:www.kongfz.com,当当网:www.dangdang.com

 

   请您关注王锦思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angjinsi918

   王锦思邮箱jinsiw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