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本文中简称为“中央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研究机构,是党中央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介绍主要职责是:“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指导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工作。”由此看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是“准确”的,是“指导”全国党史工作的。有了这盏明灯,简直是照到哪里哪里亮。
最近,学者史义军频出重磅炸弹,投向了黑龙江有关机构,又把矛头对准更加权威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为里面虚假、讹误地方太多。或许,史义军的纠错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确,但是多种不同出版物表述分歧太大、前后不一,显然值得我们关注。史义军的纠错本身也是开始了第一步。有人希望引起各界重视,个别领导们不要总为了房子、名利、女人闹个不休。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432页有这样一段话:“1936年5月以后,日军对以宁安为中心的绥宁地区的“讨伐”更加残酷。第五军除留少数部队在宁安地区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向穆棱、密山、依兰方向发展。1937年3月,攻克依兰县城。”
史义军任务这种表示是错误的,这里牵扯到抗联史上的一个公案,那就是1937年3月17日东北抗日连军攻打依兰县城并不是周保中指挥的,也不是五军一个军打的。总指挥是李华堂。关于这一点可看《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第48卷第179页——190页的《李华堂、周保中关于进攻依兰市街概况的报告(一九三七年四月一日)》,这个报告最后的署名是:“作战总指挥,联军副司令李华堂;第五军军长周保中,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一日”
报告中说:“十六日以靠山屯回子营为中心,临时总指挥部作战指挥李华堂同志,在周军长保中协助下,开始进攻之最后估计及部署。”参加这次行动的部队有:三军130名;五军230名;八军120名;九军250名;王荫武部队30名。总计760名。
战斗经过报告中说:
三月十七日午后五时,各部队进至开卜哈通北端及砬子底,马家大屯东南地带齐头,按照作战命令所指示之进攻目标分进,总指挥李军长进至神树寺。午后十二时南方面步兵部队接近城西江堤而占领之。乘骑部队亦先后迫近攻击目标,贼军南城守兵先发射而终止。
十二时二十分,周军长占领城西江岸西方炮兵阵地,控制掩护队于西山,开始向城内东街日贼守备队猛行炮击。各攻击部队勇猛前进,首先突破西城,而又入市街,北方面亦顺利勿阻攻入北街,南城守兵较厚,内应失效,东方面亦仅得牵制敌人未能前进,于是开始激烈之街市夜战。
五军攻击部队突入城西以后,以道路不熟、向导缺乏之原因,接近旅部时攻击陷于困难,五团二连曾一度被击退出城西,其余部队续攻旅部及西南厢,并分攻兴隆街之贼军“讨伐队”而向守备队前进,各处均阻碍,未得顺利之开展。
史义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独独单提五军攻打依兰,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李华堂后来投降了日军;二是:个别抗联老战士不能实事求是描述这段历史,误导了历史研究者有关;三是:与这份由李华堂、周保中签署的报告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披露有关。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中有这样一句话:“赵尚志、张寿篯 (李兆麟)等领导的珠河游击队于1934年3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见430页)。
1935年1月28日,在纪念上海抗战三周年的日子里,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在珠河县铁道南半截河,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全体指战员举行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典礼,发表了成立宣言和通电,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建立。全军暂辖一个师,共500余人,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群。第一师下辖三个团,第一团团长刘海涛,政治部主任张寿篯 ……
史义军调查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不仅把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成立时间搞错了,而且把张寿篯(李兆麟)和冯仲云(冯群)的任职也搞错了,李兆麟那个时候因为玩枪把韩光的屁股打伤而受处分已经撤职到团里任政治部主任去了。
1935年1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届时赵尚志、冯仲云发布了关于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通告,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正式成立。通告全文如下:
东北人民革命军通告第一号
关于改称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通告
鉴于日本占领东北,国民党卖国贼归顺日本以来,我哈东一带同胞陷入苦难的境遇,我们为了挽救人民,首先组织了彻底抗日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此支队在过去一年间的英雄战斗中,与反日的各军取得联系,破坏了哈东七县的日满统治,并在冲击了拥有超越我们百倍以上的武器的日满贼军的冬季“大讨伐”之后,按照东北人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在“一二八”纪念日正式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以继续进行反日事业,领导一般反日人士及反日战斗。特此通告。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赵尚志
东北人民革命军政治部负责人冯群
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史义军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432页上数第3行说“1937年初夏云杰牺牲……”表述错误。夏云杰不是牺牲在1937年,而是牺牲在1936年。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273页记载“1936年初冬,夏云杰率部返回汤原根据地,又派遣第一、四团前去扩大和巩固桦川、依兰、富锦抗日游击区。11月23日,夏云杰在后方积极筹备给养、服装准备率队远征佛山过程中,于汤原西部丁大干屯遭敌伏击,身受重伤。11月26日光荣牺牲,为国捐躯。史义军采访过抗联老战士潘兆会,他说:“夏军长是牺牲在一个秋天,他牺牲后,各个团都开了追悼会,追悼会是在冬天开的,我们还给他戴孝了。”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纪要]》(一九三七年二月二日)记载:“追悼会——追悼前夏司令壮烈牺牲及诸先烈,由司令部以下各师、各团应即速执行,并规定六军战斗员及军政干部均带黑纱七日,以兹纪念。” 如今,中共党史出版社一些书中出现了问题,我不应该指出吗?我采取过书信的方式,也口头传达过,没有人搭理我这个体制外的读书人。那好我只有通过博客和微博的方式来表达了。
我姓史,也许骨子里就有这个基因,对文史感兴趣,尤其对东北抗联史感兴趣。我不是史家,古人认为“史官职司传统,责任重大,历代相沿,所为治史之人,要求条件甚苛,被世人称为良史者尤难其选,主要关键在于史家使命重大,关系国家要政。”(王尔敏《史学方法》)《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432页有一句话:“留守老区的部队分头出击,取得很大胜利,并一度攻占黑龙江边的军事重地佛山(今保兴)县城。”
佛山是现在的嘉荫,县城地名朝阳镇。“1930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于朝阳镇修建县署,9月末落成,佛山县政府移入新房办公。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黑河省管辖,1941年8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合江省。”(《嘉荫县志》)
保兴是嘉荫县南40公里的一个小镇,与1936年底那次为了护送朱新阳过境苏联而攻打的佛山县城根本没有关系。
史义军调查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的错误太多了,其中关于各军的人数统计更是莫名其妙,如431页:“在东南满地区,有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第一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下辖两个师,约3000人,活动于以金川老游击区为中心的南满地区。1936年3月至5月,这两个师在游击区内配合作战,消灭部分日、伪军,打破敌人的‘讨伐’,扩大了游击区,全军发展到6000余人”。
人民出版社版《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550页“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表”中明确写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6年7月编成,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中国共产党历史》明确说的是东北抗日联军时期。另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第356页)明确说:“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全军3000余人”。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430页有这样一段话很是令人费解:“周保中等领导的绥宁游击队,冯仲云、夏云杰等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以及饶河游击队等,也都在积极开展抗日斗争。”
汤原游击队第一次建队是在1932年10月,在汤原城北半截河,命名为“红军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中队长是李福臣,参谋长李仁根。这次建队与冯仲云有关,与夏云杰无关。时隔一年之后,1933年11月,夏云杰接替牺牲的县委书记裴治云任现为负责人,决定重新建立汤原游击队。冯仲云早在1933年4月就回到了哈尔滨,1933年5月以“风”的笔名向满洲省委写了关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半年来工作的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游击队建队等工作。1934年5月冯仲云到绥芬河、牡丹江、安达等地巡视,后到珠河游击区。这一段时间和汤原游击队没有联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430页这句话令人费解的是好像饶河游击队也是他们领导的,其实饶河游击队是崔石泉、朴振宇等建立起来的,与冯仲云、夏云杰没有关系。另外,这些游击队的名字在行文中也应该规范一下:如周保中领导的游击队应该叫“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冯仲云等领导的是“红军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汤原游击队第一次建队是在1932年10月,在汤原城北半截河,命名为“红军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中队长是李福臣,参谋长李仁根。这次建队与冯仲云有关,与夏云杰无关。时隔一年之后,1933年11月,夏云杰接替牺牲的县委书记裴治云任现为负责人,决定重新建立汤原游击队。冯仲云早在1933年4月就回到了哈尔滨,1933年5月以“风”的笔名向满洲省委写了关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半年来工作的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游击队建队等工作。1934年5月冯仲云到绥芬河、牡丹江、安达等地巡视,后到珠河游击区。这一段时间和汤原游击队没有联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430页这句话令人费解的是好像饶河游击队也是他们领导的,其实饶河游击队是崔石泉、朴振宇等建立起来的,与冯仲云、夏云杰没有关系。另外,这些游击队的名字在行文中也应该规范一下:如周保中领导的游击队应该叫“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冯仲云等领导的是“红军三十三军汤原游击中队”;夏云杰等领导的游击队应该叫“汤原反日游击队”;崔石泉等领导的饶河游击队应该叫“饶河民众反日游击队”。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的错误太多了,其中关于各军的人数统计更是莫名其妙,如431页:“在东南满地区,有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第一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下辖两个师,约3000人,活动于以金川老游击区为中心的南满地区。1936年3月至5月,这两个师在游击区内配合作战,消灭部分日、伪军,打破敌人的‘讨伐’,扩大了游击区,全军发展到6000余人”。就是这一段话中,致命的硬伤有多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有几个师?人民出版社版《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550页“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表”中明确写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6年7月编成,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如果说人民革命军时期一军2个师还可以。而《中国共产党历史》明确说的是东北抗日联军时期。另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第356页)明确说:“1936年7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全军3000余人”。
马年开始了,马虎大王究竟是谁?分晓立判。
推荐阅读:
王锦思系列著作当当网:《发现抗战》、《图说抗联》、《发现东北》、《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国更行》www.dangdang.com
王锦思长期征集有关名人、东北、北京、历史、中日、中俄、铁路有关珍贵档案、文件、信札、字画、照片、图书、杂项等史料文物。信箱411244979@qq.com
王锦思,北京“锦标堂”工作室成员。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领导人出席等内容的国家级纪念抗战活动。收藏东北、北京、孔子儒学、日本侵华、中日友好等主题史料文物。王锦思著作:《发现东北》《图说抗联》《发现抗战》《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国更行》
请您关注王锦思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angjinsi918
王锦思邮箱jins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