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春已经忘记60多年前国共两军长春围困战役饿死N十万人之时,海对面地台湾却因为这历史苦难是真是假、谁是谁非,舌烟四起、口水横飞。
不骂人不痛快的台湾文人李敖批判龙应台和她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是龙应台花了一年多时间寻访亲历者和历史照片构成的口述历史,试图去挖掘1949年那饱受战争重压、离乱内伤的一代人的命运。
李敖批判龙应台只看现象,不见原因,只访小人物,不掌握高层动态。李敖称,他花了大半生的努力打败了蒋介石的文宣团队,龙应台用另外一个形式来延续蒋介石的思路,这激怒了他。于是,李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用40天的时间出了这本《大江大海骗了你》,半生斗骂国民党的李敖看来,1949年明明是残山剩水,哪来的大江大海?这是蒋氏思维,也正是龙式错误。
长春,一座遥远的东北城市,位于德惠地西南部85公里。李敖他爹是吉林省扶余县的,李敖和龙应台或许东来没来过长春这座城市。但是60多年前国共两军长春围困战役饿死几十万人引起二人舌战。
龙应台用很大篇幅,写国共内战,写到长春围城:
长春围城,应该从一九四八年四平街被解放军攻下因而切断了长春外援的三月十五日算起。到五月二十三日,连小飞机都无法在长春降落,一直被封锁到十月十九日。这个半年中,长春饿死了多少人?
围城开始时,长春市的市民人口说是有五十万,但是城里头有无数外地涌进来的难民乡亲,总人数也可能是八十到一百二十万。围城结束时,共军的统计说,剩下十七万人。
你说那么多“蒸发”的人,怎么了?
饿死的人数,从十万到六十五万,取其中,就是三十万人,刚好是南京大屠杀被引用的数字。
一百多公里的封锁线,每五十米就有一个卫士拿枪守着,不让难民出关卡。被国军放出城的大批难民啊,卡在国军守城线和解放军的围城线之间的腰带地段上,进退不得。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野地里,一望过去好几千具。
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发出对共军前线官兵的贺电……在这场战役“伟大胜利”的叙述中,长春围城的惨烈死难,完全不被提及。“胜利”走进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代代传授,被称为“兵不血刃”的光荣解放。
龙应台提了她的问题:事实这么简单吗?为什么长春不像南京大屠杀那样被关注?为什么长春不像列宁格勒那样被重视?
李敖说,这是根本不可以类比的。南京、列宁格勒是外国人侵略,长春是本国人因革命而内战,“原因”根本不同。问共产党为什么围城,为什么不问国民党为什么造成被围城的局面?第一、你造成“反革命”的政府;第二、你造成“死守孤城”的兵家大忌;第三、你裹胁人民于先,又驱使人民于后,以“饥民战”恶整敌人;第四、你最后还不是投降了,与其如此,何必当初?要投降早投啊,为什么饿死成千上万的人民以后才投降?一方面投降了,他方面难道不是“光荣解放”吗?一方面放下武器了,他方面难道不是“兵不血刃”吗?
李敖还认为,最后的“现象”根本不是单纯的饥民问题,而是国民党蓄谋发起的“饥民战”。他找到了“长春文史资料”一九八八年第二辑的调查:
长春守军为减轻城内粮食奇缺的压力,采取了残忍的“杀民养军”和“逐民出城”政策。他们规定一个警察要赶走八人,一个保长要赶走八家,将市内饥民、乞丐和开释之犯人,大批地驱赶出城外。
在共产党这边,一下子冒出“饥民战”,不得不妥为应付,也需要时间解决。我们看看共产党这边当事人的回忆:
敌人驱使大量市民出城,造成十余万市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仅在我师正面就涌出数万难民。兵团指示,立刻把难民收容,转运到解放区就近安置。我师方向的卡哨是难民出口之一。我民运部门协同双阳、伊通、怀德等县委、县政府,转运疏散,经过十几个昼夜,才把难民疏散安置下来。
李敖说,可见情况是国民党方面造的因,即“杀民养军”、“逐民出城”,弄出个烂摊子让你收。国民党抢粮食,经过如下:
颁布了“战时长春粮食管制办法”,其中规定市民只准自留三个月的口粮,其余的粮食按议价卖给市政府,“以供军需”。居民中如有抗拒不交或隐匿不卖者,一经查获,除没收粮食外,还要按军法惩处。于是,城内居民的粮食被“管制”起来,统一分配,搜刮殆尽。
悲剧发生,总要找“原因”,据当时国民党第一军头郑洞国的回忆:
(蒋介石)在电报中除了用好言抚慰我们以外,仍是要我们无论如何要坚守住长春,等待他派大军前来救援。在给我本人的电报中,蒋先生还特别命令我将长春城内人民的一切物资粮食完全收归公有,不许私人买卖,然后由政府计口授粮,按人分配,以期渡过眼前难关。
李敖认为,蒋介石一筹莫展,根本派不出救兵来。一旦“杀民养军”的戏码用到尽头,“逐民出城”的戏码就出来了,最后的悲剧证实了两点:第一、你蒋介石根本不该守长春孤城;第二、你蒋介石根本无力救长春孤城。是你决策的错误,责任攸归,一清二楚。“原因”在此,可是我们无知的龙应台不知道,她只会看“现象”。“现象”就是共产党不对,这就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部书的方法架构,这么头脑不清的人,居然还要写书呢。
据《萧劲光回忆录》,特别指出国民党的难民战术:
他们将骨瘦如柴的长春市民,成群结队地驱赶出来。这对我部队压力很大。我们既要执行封锁任务,又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既要粉碎敌人恶毒的阴谋,又不能让成千上万的百姓饿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策问题。
共产党设立了一个“难民处理委员会”:
在前沿和后方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难民收容所数十个,有计划地收容难民、疏散难民。开始,我们工作缺乏经验,给饿苦了的群众吃饭没有限制,结果有些群众在久饿之后突然进食过多,胃肠负担不了,胀死了。接受教训,以后收容的难民就先吃两天稀饭,逐渐增加饮食,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对收容的难民,及时地疏散到各地去,有的单位还利用难民回去做侦察或瓦解敌军的工作。围城期间,难民委员会共发放了四千吨救济粮、六亿元救济金及五百斤食盐。为了救济难民,减轻当地解放区群众的负担,我们的战士迅速自觉地开展每人每月节约一斤粮的运动。别人是怕共产党而去台湾,我们却是怕国民党而去台湾。
李敖同学吴文立讲述这一悲剧,他那时十二岁,同母亲被赶出长春,国共双方还在交火,流弹打中他母亲,当场毙命。奇怪的是,母亲身上都饿得干扁了,都流不出什么血来了。
有人称龙应台是“华人世界最犀利的一支笔”,李敖显然不同意。他认为龙应台书包裹了很多错误和谎言,而且只讲结果不讲原因,他认为不能忍受,所以他要站出来发言,他说他不是文人相轻,而是要说出事实、原因,不是光讲结果。台湾作家张大春更批驳龙应台是烧了一把野火照亮自己,将巨大无边的黑暗留给真正承担历史责任的人。
2009年,是两岸分离60年,台湾方面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书,来反映当时国共两党的内战,以及两岸民众在当年战争下的颠沛流离的无奈,也有一些反思,比如当年蒋介石集团怎么样腐化,被民众唾弃的事实。
李敖尖刻,幽默,好色,风流韵事有一箩筐。龙应台同样尖刻,没有幽默。不过,李敖对龙应台的评价是这么写的:当一个女人只有性感而没有感性时,她可以去做明星,而当一个女人只有感性而没有性感时,她就可以去当作家。挖苦她不漂亮呢。其实,二人皆有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使命感,同是我中华少年之楷模。
龙应台犀利且充满讽刺的文字,令每一个有责任心有勇气的人都为之一震.想必读过龙应台的文章大有人在。龙应台在坚持传播正确现代的理念龙应台传播了一种现代的正确的理念,包括对民主和自由的向往,这让人联想到其他在希望中国能更加进步的公共知识分子。
有人说,李敖爱争高下,应台心不在此.应台气度是有,但这儿体现的并不是气度.而是文人的精力释放问题,应台不愧女中豪杰,人中之龙,有大家之风范.,漂不漂亮另说。世上漂亮的人多了去了,但龙应台只有一个。龙应台是女人中的李敖,但李敖却不是男人中的龙应台!
孙立极说:尤其你既不是“李粉”也不是“龙粉”的时候,可以好好用自己的眼睛看看。
鉴于此,长春人不应该沉默。
王锦思,北京“锦标堂”工作室成员。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领导人出席等内容的国家级纪念抗战活动。收藏东北、北京、孔子儒学、日本侵华、中日友好等主题史料文物。王锦思著作:《发现东北》《图说抗联》《发现抗战》《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国更行》
请您关注王锦思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angjinsi918
王锦思邮箱jins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