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黄明超
2013年01月09日
2012年08月13日,笔者发表了一篇博文,即“采访: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之一)”的博文。
2012年12月19日,笔者又根据朱德岐先生提供的文章,发表“采访: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之二)宁古塔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宁献王朱权、辅国将军朱议滃的后代子孙/研究成果的新发现——来自朱德岐的给博主的信”
今日,2013年01月09日,经王锦思和黄明超多次与朱德岐先生沟通、约稿,终于能够把朱德岐先生对宁古塔朱氏家族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公布出来,特别是许多珍贵的照片、文档,一定会令各位博友一饱眼福!
以下就是朱德岐先生的研究成果专著:
明太祖朱元璋、宁献王朱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朱议滃后代
宁古塔地方朱氏家族后裔研究考证
朱德岐
2013年01月09日
说 明
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朱氏家族的寻根问祖,百余年耒,前赴后继。自一九八八年开始,从“传说” 走進历史。二十余年的硏读、探索、調硏、考证,历史鉴证了传说:宁古塔朱氏家族始祖朱议翁(清骑都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笫十世孙,明辅国将軍朱议滃(清骑都尉)。
朱氏家族共有十部家谱,其中清代家谱四部,現将其中三部的主要内容编入《寻根问祖調硏报告》及《調硏报告史証附件》内。以光绪十七年(1891)《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譜》(满文)最具代表性,已被辽宁省民族硏究所拣选,拟编入《清史工程》。关于始祖“议滃” 汉满文名字的确定等,作如下説明:
1、满语系阿尔泰語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满文是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由蒙文改造为满文的,1632年(崇禎五年)進行了改進。其缺点之一是有“音” 而无“声”(汉語有 “四声” 定意之法),同一音可译为任何同音汉字。“yi ” 可译为“一”、“ 宜”、“ 依”、“ 议”、“ 仪”、“ 义” 等 , “ weng ” 可译为“滃”、“翁”、“瓮”、“ 嗡”、 “鶲”等。
2、十部家谱中,其中“沒记時年的老譜”,记有“供奉朱議翁之位”,其余各谱均記为“朱義翁”。
其“翁” 字。就字义和汉族文化习俗而言,初生者不可以“翁” 字命名。“翁” 者,只是对長者的尊称,或指老年男子,或老年男人自称。调硏中,一度曾误為始祖有“改昜姓名”之嫌。《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载:太祖“各拟二十字” 中規定“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宁府中之“议” 字辈以“水” 旁命名。故谱中之“议翁”、“义翁”应是“议滃”的同音误筆。《柳边纪略》中“道人朱一翁” 亦 属“议滃” 的同音筆誤。
3、光绪十七年《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譜》满文谱中始祖译名的确定,初译为“义翁”, 据“沒记時年的老譜” 改为“议翁”。 据《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载:太祖“各拟二十字” 中規定以及《南明史》、《清史稿》、《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均以“议滃” 记述,故又改译为“议滃”。 这与后耒《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中满文“朱议滃”的译文确定是一致的。
4、文中“一翁”、“ 义翁”、“ 议翁”、“议滃” 和“十七子”(《 明史》载)、“十六子”(《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奉国将军”(《 清实录》载)、“辅国将军”(《 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的出現是根据所渉及的具体文挡而落筆的,頗显混乱,请阅读時自辯。以上特作説明。
本调研报告是阶段性总结报告初稿,限于本人能力水平,疑误之处,再所难免,仅供族人参阅,提出修改意见。待赴江西南昌调研考证,认祖归宗后,全面审核、修改、完善定稿。
目 录
前言
一、历史鉴证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二、宗谱昭示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
三、始祖 議滃
后记
《盱眙朱氏八支·建安郡支世系简谱》
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图1)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朱元璋
宁安市(史称宁古塔)渤海镇大朱家、小朱家和莲花一带,人口数千,可謂旺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祖义翁(清·骑都尉),自“康熙元年间因事由京遣移宁古塔”后,便韬声匿迹,留下许多不解之迷。其先祖是谁,祖籍何方?谁也讲不清楚。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朱氏家族,也被史学界所关注。宁安仅有的两部《县志》又各有其说,一说“云南人”,一说“浙中人”,不免给朱氏家族带来一些困惑和影响。
但,朱氏家族世代口口相传的“是朱元璋后人,老祖宗(义翁)是发配来的”和“西阁(宁古塔观音阁)是家庙”的两个传说从未动摇。一九六二年,族人曾组团到北京等地调研考证,虽无结果,但其不忘先祖之精神依然激励、鼓舞着后人。二○○三年的续抄家谱、为始祖义翁立碑祭祀和此次寻根向祖就是这种精神的传承。面对“朱明后裔”的疑惑,一九八八年以来我自备《明史》、《朱元璋传》、《明史讲义》、《清史演义》等明清史料进行研读探索,虽无结果,却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和探研思路。相信:“传说”也是历史,历史可以鉴证传说。并确立了以谱序为基础,以两个传说为线索的探研思路。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現象,源于上古初民对原始的崇拜,对祖先的追忆。人们把按其类别或系统记录先祖的文字载体称為“譜” ,它以对先祖的追思、怀念启始,以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為本。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進步,譜的结构、内容、形式按氏族(宗族)系统不断的丰富与完善,形成家譜(也称族譜或宗譜)。以血缘关系的親疏为依据,規定了封建宗法的家長制,“明世系、别支脉、定尊卑、正人伦”。
家譜,由譜牒(譜册、譜单)和譜书构成,作為記述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生平亊迹的家譜,起于西周,传续至今,有47000种之多,成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家譜文化”。
家有譜、方有志、國有史(朝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部完整的家譜相当于一部志书,
是纂修方志、国史的基础,互为补遺。家史、民族史汇天下於一史——國史。是硏究人类学和人类社会发展演化不可欠缺的史料之一。明代万历年间,三林院立经博士朱莹(朱熹第十五世孙),主纂的《紫阳朱氏建安谱》传世至今,之所以被列为全国文物重大发现,是因为它是研究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珍贵资料。可见一部完整的家谱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宁古塔朱氏家族共有十部家谱,其中清代家谱四部。以光绪十七年《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
(满文)最具代表性 ,其谱序(見图2)为 :原籍京都漢軍正黃旗關勝保佐領下人氏始祖朱義翁賞襲
(图2) 光绪十七年满文《甯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譜》谱序
騎都尉世職於康熙元年間因事由京遣移甯古塔地方佔據產業後於康熙 四年間奉到恩詔着將被事官員等赦回原籍給復原官充差我始祖系因人口有多兼以戀土難移請由甯古塔衙門轉詳籲懇我聖祖仁皇帝念惜奴才距京路途窵遠無力回京情願就近歸入甯古塔旗籍充差復准部文准入甯古塔正黃旗三福佐領下當差並開復原官以遣於後世知悉哉
(图3)光绪十七年满文谱载始祖議滃世职骑都尉
依据朱氏家族的谱序和两个“传说”,走进历史,在历史的书山文海中开辟寻根问祖之路。
自一九八八年开始硏读明清史料以來,也許是历史的缘分,二○○八年四月,族人召集寻根问祖会议。在宁安市政协主席关治平先生的举荐下,寻找《宁古塔满族》一书,在赵君伟先生家中,发现了《东北流人史》(李兴盛著·省社科院,终身荣誉研究员)一书。“流人”( 统治者认为有罪被流放之人)与“发配”、“遣移”的共鸣,修正了我的探研方位,坚定了的信念。在三年多的探研考证中,坚持着坚毅不挠之精神,遵循朝乾夕惕之理念,春夏秋冬,日以继夜,虔心勤勉,一丝不苟,查阅了数十种、上千卷的历史文献。拜访了李兴盛先生、吴扎拉克尧先生(省民研所主任研究员)、何晓芳女士(辽宁省民研所所长)、肖鸿鸣先生(北京画家、作家、学者)、关治平先生、高新光先生(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副教授)、谢景田先生(宁安市文体主任、原文化馆馆长)、刘学军先生(原宁安市文化馆书记)以及北京友人房业新先生(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学者和领导,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指导,并赠送 史料和著作。在族人、家人的支持下,于二○○八年年底,初步完成了寻根问祖的基本调研考证。
二〇一〇年年底完成了《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以下简称《衙门档案》)和《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以下简称《八支宗譜》)的调硏考证。至此,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的历史调研考証基本完成。并同南昌宁献王第二十世孙,众森集团董亊长兼总经理朱清源先生建立了联系,为寻根问祖,认祖归宗鋪就了方便快捷之路。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多次同朱清源交流沟通,两次发送《历史鉴证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寻根问祖調硏报吿》,并得到江西师范大学明史专家姚品文教授的认同。四次赴南昌调硏考证。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宁藩宗亲认同宁古塔朱氏家族是同宗同族,同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孫、宁献王朱权后裔。七月十八日,接纳《宁古塔地方新正黄旗朱氏全族之宗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适时举行颁谱仪式。届时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园满完成!
一、历史鉴证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东北流人史》的发现,让我打开了《柳边纪略》(清·杨宾撰)的大门。《柳边纪略》卷三·十一页载:“宁古塔有七庙……曰三官庙,在城东北百步,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年七十二。曰子孙娘娘庙在三官庙东,朱一翁兼守之”(见图4)。其“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可谓“一句价连城,字字值万金”。
因有“一”、“义”之差,首先对宁安地区及“流人”中的朱氏分别进行了排查,确认朱一翁即朱义翁。
(图4)《柳边纪略》载 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後也
“南昌王”。 据《明史》载:“洪武元年,追封皇伯考以下皆为王”。“ 仁祖,四子,長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俱陈太后生”。 原來,“南昌王” 是太祖長兄元镇,於元至正年间,同父母相继而亡。而居南昌为王者“宁献王权,太祖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踰二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绪王二)却不称“南昌王”, 依然称宁献王。
“南昌王”、“宁献王”,究竟誰是我祖?调硏考证,经历了一波三折。
朱氏家族共有十部家谱,其中四部清代谱。在家谱的反复调研考证中,发现一部清代,未记时年的絲质彩绘家谱记有:“供奉朱议翁之位”( 有学者称是乾隆年间谱)(见图5)。其“议”字,为我进入《明史》考证提供了直接依据。以“南昌王后”为线索,在明、清史料中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考证。
“議” 字的发現,首先使我解除了始祖曾有“改易姓名” 之嫌的猜測。
据《明史》载,洪武初,太祖為其子孙“各拟二十字”,共四百八十字中,“yi” 音者,包括“ 一” 、“議”、 “儀”、“ 宜”、“彝”、 等在內共十一字之多,独沒有“义” 字。曾猜想,始祖是否有“改昜姓名” 的可能。
(图5)谱载 供奉 朱議翁 之位
其“議” 字,宁府中是笫九字辈,宁王权第十世孙。这一发現為确定朱氏家族是宁献王后裔找到了基本依据,摆脫了从“南昌王”到“宁献王”的一波三折的困境和疑惑。
其“翁” 字。就字义和汉族文化习俗而言,初生者不可以“翁” 字命名。“翁” 者,只是对長者的尊称,或指老年男子,或老年男人自称。调硏中,一度是误為始祖有“改昜姓名”之嫌的原因之一。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载:太祖“各拟二十字” 中規定“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宁府之“议” 字辈,以“水” 旁命名,这是“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 不可更改的祖制,太祖即有千万子孙,也绝无重名者。“议翁”、“义翁” 和 “道人朱一翁”, 应是“议滃”的同音误筆。
最终,在《明史》、《南明史》、《清史稿》、《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和《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中,找到了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的历史証据。
《明史》载:“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东宫拟名曰……宁府曰:盘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明史》载:“宁献王权,太祖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踰二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卷一百十七·列 传第五·绪王二)。
《南明史》载:“议滃,宁王裔。江西亡,起兵山中。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与都督王佑,经略彭坤文武百余人,兵三千余人诣南昌降清”(卷二十七·列传第三·诸王一)。
据此,“議滃”即“議翁”。
《清史稿》载:“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壬午,故明宗室朱议滃率众降”(卷五·本纪五·世祖本纪二)。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载:“顺治十 五年戊戎十二月,壬午,江西巡抚张朝璘奏报,故明宗姓朱议滃,伪都督王佑,伪经略彭 坤等及伪文武官一百余员,并从贼三千余人诣南昌县投诚,请加叙录,下所司议”(卷一百二十二·九四六)。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元年壬寅,五月,甲申授投诚故明宗室奉国将军朱议滃 为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卷六·一二二)。
(图6)甯献王权遗像(玉林攝)
综上史证,宁古塔朱氏家族始祖朱议翁(清·骑都尉)是明太祖 朱元璋第十七子 宁献王朱权(見图6)第十世孙,明奉国将军 朱议滃(清 骑都尉)。
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二○○九年九月一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在(宁安)市、(渤海)镇、(大朱家)村三级领导支持下,在德仁、德永、德相、荣贵的共同努力下,在大朱家村成功举办了《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成果展示宣传廊剪彩仪式》(見图7)。牡丹江广播电视台、宁安电视台分别予以报导,引起广泛关注。
(图7 )寻根问祖 成果展示 (刘学軍攝)
寻根问祖,其实就是探硏历史。宁古塔朱氏始祖议翁,“于康熈元年间因亊遣移宁古塔”,早于宁古塔新城四年。調硏中,一直重視对宁古塔历史文化的探硏,其中包括《吉林通志》、《黒龍江省志》、两部《宁安县志》、《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域外记》、《宁古塔乡土志》、《柳边纪略》以及“流人文化” 的硏读。也一直关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简称《衙门挡案》)的基本状况。該挡案,早年就有所耳闻,多年来一直是我寻根问祖关注的重要文挡之一。隨着寻根问祖的深入和对宁古塔历史文化的硏究,使我意识到《衙门挡案》对我寻根问祖的重要意义。从《明清挡案通览》得知《衙门档案》是宁古塔唯一一部历史档案,是研究宁古塔乃至黑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可謂“宁古塔实录”(个人看法)。该档案于一九〇〇年被沙俄掠走,一九五六年返还,藏于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返还時流失、破損、水浸等严重。数量巨大,又多为满文,令人望洋兴叹。
(图8)同治捌年满汉文谱始祖义翁 原系騎都尉
二○○八年十二月底,北京友人房业新先生寄来部分《衙门档案》手抄件, 生动具体的展现了《衙门档案》的实际状况。对抄件进行了数十次研读、分析和总结,增强了调研《衙门档案》的决心和勇气。
为确保调研《衙门档案》能顺利进行,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在省、市图书馆和省档案馆对清代档案基本状况进行了考查。反复硏究《明清挡案通览》、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邹爱莲女士纂写的《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所存清代挡案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吴元丰先生的《清代满文挡案述论》。評估調硏《衙门档案》对我寻根问祖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分析认为,始祖议翁(清·骑都尉,四品)的身世和经历,在《衙门档案》中,是否能有记载,提供一定的历史佐证,对我寻根问祖具有以点连线、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调研《衙门档案》势在必行。
就广义而言,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经过充分准备,制定了《调研方案》,确定以康熙朝为重点,并设置五个重点时段,聘请高新光副教授为满文翻译。二〇一〇年五月在省挡案馆的调硏失敗后,立即把調硏方向转向北京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增补了第二套《调硏方案》 ,强化了調硏原則 ,于二○一○年十一月三日赴京调研。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进行了为期五十天的调研考证,查阅了《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琿春副都统衙门档案》、《两朝上諭挡》等多部文献史料。抄录、复印、拍照了数百页有关朱氏家族的档案、户籍、名册等和有关文献资料。
调研期间,得到关治平主席和北京友人房业新先生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协助。
会見了部分居京朱氏和居台湾德义之女瑩琪等族人,介绍了寻根问祖的進展情况。
《衙门档案》的调研,曲折复杂,变化莫測。令人始料莫及的是,上述五个重点时段,档案中均无收录。一筹莫展之下,几乎绝望之中,我们坚持了对康熙朝档案“逐字逐句、通览通读”的即定原则,终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衙门档案》(全宗号三十一·第一册·第十二卷·九十五至九十六页)里,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梦寐以求的满文档案记载(见图9),译文是:
(图9)《甯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载 朱议滃 是骑都(中国第一历史挡案馆提供)
“朱盛华说:我叫朱盛华,宁古塔赐给我的差事是鹰户。我的父亲朱议滃,是正黄旗张启龙佐领下人氏,是骑都尉。我的父亲朱议滃,是因为有人要赎回赏给他的人未果,被汉军正蓝旗谢□□(印章遮盖不清)告发,于康熙元年(一六六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病故。
盛华,是始祖议滃之长子,俗称“老长支”。
这篇不足百字的记载,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多个问题,其要点是:“朱议滃,是骑都尉”,“於康熙元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 它在史証,《清实录》载:“授投诚故明宗室奉国将军朱议滃为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和譜载:“ 始祖朱義翁賞襲騎都尉世職於康熙元年間因事由京遣移甯古塔地方”之间,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寻根问祖,纲举目張。
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本正源清,昭然于世。
寻根问祖,就是探硏历史。实践証明,务实求真的調硏考証,为朱氏家族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完善了历史,修正了错误,添补了部分朱氏先人的历史空白。
据查证,谱载“关胜保”和“三福”均为道光至同治年间人氏。始祖议滃,原系应为京都汉军正黄旗张启龙佐领下人氏。朱氏家族的寻根问祖,开创了氏族调硏《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的先例,調硏中也确有“新的发現”。《衙门挡案》记载着宁古塔二百多年的軍务、旗务、政务、司法、经济、文化以及“流人”等等,范囲极其广范,内容极其丰富,是硏究宁古塔乃至黒龙江历史文的重要历史文挡。也为硏究宁古塔家族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此次赴京调研,引起牡丹江地区有关人士的关注。
二、宗谱昭示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
(图10)江西甯藩《朱氏八支宗譜》(玉林攝)
寻根问祖,查验家谱。“家譜”,也称“族谱”或“宗谱”,起于西周,传续至今,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現象——“家譜文化”。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及其重要人物生平事迹的谱册,明世系,别支脉,定尊卑,正人伦。它由谱册(单、折)和谱书构成,一部完整的家谱相当于一部志书。
帝王家的家谱称为“玉牒”。朱明王朝当然也有玉牒,可惜,毁于崇禛十七年(1644)戦乱之中。
多年来,调硏中一直关注着朱姓宗谱的现状。分析认为,影响较为广泛、深远的朱姓宗谱是朱熹门派和朱明门派,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考证使用价值。
朱明门派,是以明太祖朱元璋所著称。又因其封王建藩,其子孙遍布全国,历史影响,广泛深远。
据明制:“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予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明史》卷一百·表一·诸王世表一)。“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奉国中尉”(《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诸王)。
据《明史》载,太祖二十六子,封亲王者二十三人(四子燕王,棣,后称帝),其从孙守谦(长兄元镇之孙)封靖江王,太祖子孙遍布全国各地 。朝庭设宗人府,“子孙初生,宗人府以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 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 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
(图11)《盱眙朱氏八支宗譜》朱氏盱眙始祖 明太祖 元璋
(图12)《盱眙朱氏八支宗譜》江西八支始祖 甯献王 权
宗人府,理宗室玉牒,各王府,分立宗谱。由是朱明门派之宗谱遍及全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有收藏。
在阅读《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肖鴻鳴著)一书時获知,江西宁藩宗谱称:《盱眙朱氏八支宗谱》(简称《八支宗谱》)(見图10、11、12)。
八大山人是宁藩弋陽郡支,宁王第九世孙,名统(上林下金),辅国中尉,又名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清初著名四大画僧之首。
《八支宗谱》所称“八支”,即宜春、临川、弋阳、石城、乐安、瑞昌、钟陵、建安共八支。
首记:“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元璋”( 太祖生于安徽凤陽,祖籍,江苏盱眙)(见图11)。
再记:“江西八支始祖,宁献王,权”(见图12)。
以下按世次记述,载至第十世 “议”字辈。
《八支宗谱》载:建安,进外, 东檀巷支(建安郡支)。
议滃,号仲山,辅国将军(《清实录》 载:奉国将军)。
其弟,议(氵系),号淑元,辅国将军。
父,统鋚,号声美,镇国将军。
祖父,谋垅,号恺轩,袭封建安王,谥曰惠和。
肖先生的著作是了解宁藩状况的重要途径。二〇〇九年多方查询,经江西師范大学介绍,使我同現居北京的画家、作家、著名学者肖鴻鳴先生取得了联系。交流了议滃的相关資料,并收集了《八大山人研究——八大山人王室家学》等十册著作,并称,有《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复印本)。
二○一○年未,在京调研期间,两次与肖先生约见,进行了广泛深入,推本溯源的交流。阅览、拍照了《盱眙朱氏八支宗谱》的相关内容,阅览了待出版的《江西宁藩纪年附考》中关於始祖议滃的段落。
(图13)肖鴻嗚先生签名留言
肖鸿鸣先生是画家、作家,是硏究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和江西宁藩历史文化的著名学者。幸余之际,肖先生欣然赠送他新出版的《八大山人在介岗》一书,并签名留言:“江西宁藩建安郡王支宁古塔朱氏朱德岐先生雅证”( 見图13),以示对我寻根问祖的认同。肖先生的著作,成为我解读宁藩世系关系的便捷通道;《盱眙朱氏八支宗谱》,是确定始祖议滃,在宁藩宗室地位和世係关系的直接依据。并使我与南昌宁藩宗親朱清源建立了联系。当即同清源交流了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的基本情况,清源当即表示:隨時接待代表到南昌调硏考证。為認祖归宗铺就了方便快捷之路。
(图14)玉林与宁藩朱氏八支谱会会长亲浪(右)
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准备,多次同朱清源交流沟通,两次发送《調硏报吿》及附件,得到江西师范大学明史专家姚品文教授的认同。
二○一一年玉林去南昌公务,首先同清源、亲浪等宁藩宗亲交流,增加了相互间的了解,促進了认祖归宗的共识。回哈后主办了《宁古塔朱氏寻根问祖哈尔滨座谈会》,推動了认祖归宗的進展。
二○一二年初,玉業的南昌之行,進一步增强了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我同弟德相、子荣昇及技术特约等四人,赴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進行正式认祖归宗考查。四月十八日、十九日得到清源、亲浪、亲浦、涛明、喜苟等宁藩宗亲的盛情接待。
(图15)左起 荣昇 德岐 清源 德相合影
(图16)德岐同八支谱会会长亲浪(右)祭祖
首先,清源对我们到南昌认祖归宗表示热烈欢迊。他非常兴奋、激動。为了十八日接待我们,十七日晚专程由英国赶回南昌。
清源说:“你们把宁古塔朱氏家族的根搞清楚了,找上门來,是很不容昜的亊情,这里的人很是敬佩。发來的《调硏報告》我看了几遍,請江西师大姚品文教授看了,大家都认同。 宗親们正在盼望你们的到來”。
他说:“明未清初的時候,朱家很惨,被人杀了很多,死的死、逃的逃,不知多少。更名改姓的,出家当和尚、作道士的也有很多,八大山人就是一个嘛!”
“几百年的亊了。寻根问祖,找上门來,认祖归宗,那是很不容昜、很不简单的大亊。是一項历史工程,难度很大,是一个家族大亊情,各方面都要有人支持、帮助,要全体族人來办好了。”
他明确肯定:“我们是一家人,一个祖宗。都是宁王后裔、太祖的子孙,同宗,同根,要同谱的!”
(图17)左起荣昇 亲浦 德岐 亲浪 涛明 喜苟 德相宁藩宗亲合影
十九日上午我们在璜源村遐岭,按传统习俗拜谒宁王墓。然后在朱氏宗祠,同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谱会会长亲浪及亲浦、涛明、喜苟等成员会见(见图17)。
宗親们,除了对我们寻根问祖的认同和贊许之外,他们说:“宁古塔一支,早就知道了,咱们都是太祖子孙,宁王后裔,就应当归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中來。这是祖宗留下的 ‘规矩’”。
并强调:“今年刚好咱们宁藩修谱, 你们囬去赶紧把《族谱》按《八支宗谱》 的要求整理好送來,写進《宗谱》里。長沙有一支、省內(丰庆县)还有一支,今年都找上门來,这次一起编入《宗谱》。再派人接回去,亊情就圆满了。”
清源说:“把《宗谱》接回去,要宣传一下。 我们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嘛!不是宣耀怎么样,历史要大家认同嘛,要有人传承,不然,哪有什么五千年的文明史呀!”
宁藩宗親们的热情接待和一席讲话,充分表达了宁藩宗親对我宁古塔朱氏寻根问祖的认同和赞许,为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安排了既定归宿。
三百五十年,乾坤再造、风雨沧桑。此次赴南昌认祖归宗,仅用历史的一刹那——两天,就确定了《宁古塔朱氏家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之中。这一历史性成果,大大缩減了我们计划的考证时间和項目。
这一历史性巨大收获:
得益於二十余年硏读、调硏、考证的虔诚严谨、务实求真;
得益於史证的准确无误、交流及時;
得益於众人相助、专家认同;
得益於宗親们积极热情、情衷意肯。
历史的缘分在必然之中成就了我们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历史重任。
由南昌回哈后,五至七月初,在德润的组织下,先后召集了第二次哈尔滨会议、大朱家会议。完成了家谱归宗的基本准备。七月十八日我只身将《宁古塔地方新正黄旗朱氏全族之宗谱》送抵璜源村朱氏宗祠,在《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谱会会长亲浪主持及喜苟、亲浦、涛明等見証,完成了入谱归宗的历史重任。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园满完成!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德润再次组织召开《宁古塔朱氏家族东京城接谱还乡会议》 ,适时派团赴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接谱还乡。
据此,宁古塔朱氏家族之先祖是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江苏盱眙。两部《宁安县志》的“云南人”之说和“浙中人”之说,自然是两则历史的误笔。
历史对朱氏家族的关注,深表感謝,误筆亦应澄清。史称“朱三太子案”,自崇禎帝自缢煤山,明亡之后,曾发生多起。所谓浙中“朱三太子案”,仅其中一例,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至九月间。发于山东,审于杭州,断于北京。判语曰:“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三太子”全家,满门绝命,不存在“朱三太子” 一门有“流放宁古塔”之说(《清稗类钞·狱讼类》)。据《朱氏家谱》和《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载:始祖議滃“于康熙元年因事由京流放宁古塔”,两者相距四十六年,近半个世纪。且,浙中“朱三太子案”,发生在我始祖议滃“康熙四十五年病故” 后的笫三年。所谓朱氏家族是“因‘朱三太子’案牵连,流放宁古塔”之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其影响,不容小视。在其影响下,有以“朱三太子后裔”之名为朱氏论文者,也有为朱氏著书立说者,还有把康熙十二年的“朱三太子案”与此“朱三太子案” 混為一談者,令人不可思议。受其影呴,现今,朱氏族人也有自称是“浙中人”者,更有以“浙中人”自立家谱者。《宁安县志》上的“浙中人”之说,已是“不刊之论”。凡此种种,这一“误筆”,其影响非同一般。近年來又出現一种莫名其妙的“永丰人” 之说和“边垦” 之说,令人不可思议。也不可莫然。
寻根问祖,探硏历史,使人领悟:“板橙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教侮的深远意义。
《八支宗谱》确立了始祖议滃在江西宁藩的宗室地位,明确了宁古塔朱氏家族与江西宁藩的世系关系。依据《明史》、《南明史》、《八支宗谱》和《宁古塔朱氏家谱》整理编辑了《盱眙朱氏八支·建安郡支世系简谱》(见15页),供研讨参考。
宗谱昭示,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宁献王后裔,本正源清,源清流洁,昭然于世。
三、始祖 議滃
宁古塔朱氏家族,始祖議滃(見图18),明辅国将軍军(《清实录》载奉國将軍),(清骑都尉)。系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载十七子),江西八支始祖,宁献王权第十世孙。祖籍:江苏盱眙。
(图18)始祖 朱議翁遗像
始祖議滃,生不逢時、親历國变,风雨滄桑、几经磨难,一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至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宗室王孙。
顺治元年(一六四四) 至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起兵山中。
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降清流徒。
議滃,号仲山,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二月初十日(《八支宗谱》载),故于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衙门档案》载),享寿九十。
祖父 谋垅,号恺轩,袭封建安王,谥曰惠和。
父 统鋚,号声美,镇国将军。
弟 议(氵系),号淑元,辅国将军。
据明制,議滃,十岁,即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入宗学(皇家子弟学校),业五年,习《四书》、《五经》、《史鉴》、《性理》、《皇明祖训》、《孝順事实》、《为善阴(上徒下马)》等。学问有进,亲王方予奏请出学。十五岁,即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封辅国将军。
时,后金(清)崛起,屡扰中原。李闯起兵,亡大明河山。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国变,帝殉国。叛将吴三桂为一已红颜,引“清兵入关,攻城略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南明史》序),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最。三都(北都北京、中都凤阳、南都南京)沦陷,宁藩哗乱。顺治二年(一六四五),明江西提督金声桓降清,攻入南昌,肆意杀戮,为虎作娼。宁藩宗室“明祚式微,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八支宗譜》序)。时,议滃而立之年,“江西亡,起兵山中”,力挽狂澜。演义了长达十余年“前仆后继,甘死如饴,其义烈忠忱,直足耀日星而动河嶽”(《 南明史》序)的悲壮历史。当“南风不竞,版图日蹙”,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即一六五八年)十二月,永历帝“驾发云兴(昆明)”,逃往缅甸之际,议滃,审时度势,以时于适,为子孙不灭,官兵不难,忍辱含恨,率“文武百余人,兵三千余人诣南昌降清”,悲天动地,堪称名尊之举。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隷京都汉军正黄旗张启龙(家譜误载关勝保)佐领下人氏。“因为有人要赎回赏给他的人未果,被汉军正蓝旗谢□□告发,于康熙元年被流放到宁古塔”。 后遁入道门,韬声匿迹,“康熙四十五年病故”。
宁古塔,本无塔。 “宁古塔”系满語,“宁古” 汉译为“六”,“ 塔” 为“个”,即“六个” 之意,源於满族的一个民间故亊。清初是流人发配之地。
“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掘地为屋”。“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 ,“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万木参天,排比联络”,“山魈野鬼啸,堕人心胆” ,“崎岖阴惨,不类人间” 。“中土之士,非流不至”。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叹曰:“绝域无文献,苍茫放浩歌”,史称“绝域”之地。流人的生活犹为凄惨可悯,“生杂牛马为奴,死与山魈野鬼同澌灭” ,“官庄之苦,更有难言者”。当年,一提起“宁古塔”,就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流人多以赎银、赎工、贿赂、潜逃等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不惜代价,逃离这“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荒蛮绝域之地。
(图19) 甯古塔 覌音阁(俗称西阁)全景
相传,议滃,康熙元年流放到宁古塔之时,与西山(宁古塔城西 鸡陵山)结缘,立石为庙。发愿,日后为观音大士建庙宇、塑金身的《西阁的传说》(谢景田整理),载入《宁安县志》。至今,依然是宁安民众,脍炙人囗的佳话。
覌音阁(見图19),“阁在西山之麓”( 俗称‘西阁’, 即朱氏称其“家庙”),“泼雪泉左,莲华池以北,后倚佛殿如肩背也,三面青山如环,前带河流”(《 西來庵新建覌音阁记》)。“ 净公,植花木数千本,春夏间,满汉男女,载酒徴歌,無虛日。文人多賦诗,以纪其盛 ”(《柳边纪略》)。
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始祖“奉到恩诏着将被事官员等赦回原籍,给复原官”。时,始祖之长子盛华“由京至宁古塔接父,奉诏回籍”(康德四年<一九三七>谱载)。在流人看来,这是逃离苦海,重返故里,难得一求的天赐良机。在何去何从的选择中,始祖却选择了“情愿就近归入宁古塔旗籍”的决定。
始祖的一生,曾有五次重大决择。
一、江西亡,起兵山中。
二、南风不竞,率众降清。
这次“何去何从”的选择是第三次。
第四次选择,则是韬声匿迹,遁入道门,兼守三官庙、子孫娘娘庙。
五、欲魂归故里,终未如愿。
这次一反常理的选择,让子孫苦思冥想,揣摸了很久很久,和他留给我们的二十个行辈派字一样,不解其意。或许是,他以自身的坎坷经历认定,朱门一族与这方水土的“缘分”; 或許是,在皇权刀斧之下,还是“山高皇帝远”为自安;也许是他感受到甯古塔巴海将軍“对流放至宁古塔的汉人囚犯、文人名士都以仕人相待”,“暇则接引,与共谈论”(《黑龙江省志》载)的融洽所感召而作出的选择······。
始祖以“人口有多,兼以恋土”,“路途窎远,无力回京”为由,“转详吁恳圣祖仁皇帝”,“情愿就近归入宁古塔旗籍充差”。后“准入宁古塔正黄旗三福(有誤 待定)佐領下当差,并开复原官”。自此,扎根这“生非生兮,死非死”荒蛮绝域之地。勤劳勤务,韬光养晦,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议滃,宁王宗室王孙。自幼深受朱明宗学教育和崇尚释、道文化的影响。宁王,自幼“不乐藩封,栖心云外” 。永乐元年, 改封南昌后、“日与张三丰、周癫仙咏歌酬唱”、“日与文学士相往还,托志翀举,自号臞仙”。平日以道教方式生活,故后以道教装服安葬,被封为“南极冲虚 妙道真君”。在其影响之下,其子孙多以道教文化色彩的元蕴、往岩、太元等命号,更有直呼半仙、少仙、小仙、懒仙、梅仙者。道家哲学在宁藩传播极为盛行,影响极为深远。議滃也必然受其哲学理念的熏陶,自幼耳濡目染。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崇尚自然法则,是多神论者。即祭祀祖宗,也祭祀神灵,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禳灾避祸。这一哲学理念易于被世人所接受,特别是一些身处逆境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利用道家哲学,谈道论法,是寻求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以此逃避现实的不幸和精神压力,消除内心的失落,达到心里和精神上的平衡。
(图20)三官图
議滃,身出帝王世家,国亡家破,连复灭顶之灾;起兵山中,又审势降清;遭人奸告,又流徒宁古塔。举目腥风,低头寒光,子孙惊恐,度日如年。康熙二十一年后(三官庙康熙二十一年建,子孙娘娘庙三十一年建),議滃,带着有别于其他流人而独自遭遇的不幸和压力遁入道门,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韬光养晦。孤灯风影之下,自承苦雨凄风,祈天清、地宁、水平,赐福、赦罪、解厄,祷子孙兴旺平安。所以才有《柳边纪略》所载:“道人朱一 翁故南昌王后也”,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康熙四十五年病故于宁古塔,享寿九十。曾欲魂归故里,终未如愿,留下許多不解之谜,留下我等子孙千千,正是:
明亡清兴六十年, 起兵山中挽狂澜。
南风不竞山河蹙, 审时度势举步艰。
遭奸流徒宁古塔, 孤灯风影守三官。
举目腥雨遍天际, 低头寒光颈上悬。
回望子孙惊恐恻, 凄风苦雨日如年。
韬声匿迹年复岁, 愿留子孙世事安。
莫道先人笔墨短, 只缘山海无人帆。
欲问先祖何处在, 忽汗已泻三百年。 (牡丹江,古称忽汗水)
议滃,从天潢贵胄到起兵山中,从降清授爵到流放宁古塔。逆境中傲骨凌霜、胸怀坦荡,韬光养晦、遁入道门,以解除不幸和压力,求得精神上的平衡,宏扬道家思想,传播了中原文化。对增强民族交融,化解民族矛盾,促进平等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黑龙江汉族文化》(李兴盛主编)一书中称:“守三官庙的道士朱一翁(南昌王后),对道教思想的传播自然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议滃传道,被宁古塔满汉民众接纳包容,融汇于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
清代,议滃子孙的崛起,给朱氏家族带来了勃勃生机。据《家谱》和《衙
门档案》記载,宁古塔正黄旗和正红旗都有朱氏弁兵为伍。以同保(由披甲升三品顶戴花翎佐领赐“勇士”出兵伊犁两次)(见图17)为代表的三品至七品命官二十余员,八品、九品、披甲、西丹、闲散全族多有为者,多人多次出兵征战,抗御内忧外患。为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独立自主,血染疆场。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融入了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
(图21) 光绪十七年 满文谱载 同保 由披甲升三品顶戴花翎佐领 赐“勇士” 出兵伊犁两次
朱氏家族,经历了明亡清兴,清盛清衰;经历了民国纷争到抗日烽火,国共决战到共和国诞生,无处不有议滃子孙的足迹和身影,共和国五星红旗也沾洒着议滃子孙的热血。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朱氏家族,有朱明宗室文化的遗风,也有流人文化的色彩,有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满族文化的习俗。光绪十七年满文《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被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征集,编入《清史工程》(宗谱类)。
三百五十年来,議滃及其子孙与宁古塔满汉民族相融与共,息息相通,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朱氏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宁古塔历史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后 记
一、追本溯源 园满成功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人类的天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于上古初民对原始的崇拜,对祖先的追忆,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表达方式。它以对先祖的追思、怀念启始,以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為本。古往今來,寻根问祖是為寻找生命的來龙去脉,正所謂“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寻根问祖,不在于先祖的辉煌荣耀, 贫富卑微,而在于明白自身与祖先的血缘关系,维系桑梓之情、宗亲之谊的根之所在。
明太祖元璋,举一国之力,寻根问祖,“世代佃户” 。
明孝宗祐樘,动朝野百官,寻母之家世,母是卑微无名的宫女。
虽有遗憾,但,他们尽忠竭力,展現了人类的天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载入史册,为天下人所敬仰。
(图22)《明史》《南明史》《朱元璋传》《朱元璋》
寻根问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于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清源正本。汇家史、民族史于天下史,弘扬传统文化。
探硏历史,是为探索文明历史、展现历史原貌,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明更加灿烂辉徨!
始祖议滃,坎坷沧桑的一生,无论是否辉煌荣耀,还是屈尊受辱、韬光养晦,历史记录了他的人生足跡,成就了子孙寻根问祖的大业,我们感謝历史!感谢祖宗!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召开了《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哈尔滨座谈会》。介绍了寻根问祖进展情况和玉林先行南昌的成果。德润先后又组织召集了哈尔滨会议、大朱家会议和东京城会议。会议达成五点共识,提出了五項工作任务,并呼吁:“全体族人要胸怀大局,纳全族人深邃卓見,举全族人凝聚之力,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下决心、下大力,一定要把寻根问祖这件关系朱氏家族全体族人的大亊,抓紧办好,认真落实。告慰先祖,以示后人”。
今年,是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流放宁古塔三百五十周年,也是其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之年。恰逢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修谱之年。
二〇一一年、二〇一二年,朱氏族人,先后四次赴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調硏考证,两次交流《历史鉴证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 寻根问祖调研报告》及附件。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宁藩宗亲认同宁古塔朱氏家族是同宗同族,同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孫、宁献王朱权后裔。七月十八日,接纳《宁古塔地方新正黄旗朱氏全族之宗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适时举行颁谱仪式。
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的成果,得到黑龙江、北京、辽宁、江西等地有关专家、学者的认同,并载入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笫11期)。光绪十七年满文《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满译汉)被辽宁省民族硏究所征集,已编入《淸史工程》(宗谱类)。
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园满成功。
二、考证待解之谜
由于历史的原因,宁古塔朱氏家族的寻根问祖离不开明清史料的探硏考证,也离不开宁古塔历史文化的探硏考证。寻根问祖,成就斐然。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有关方面条件的局限,以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1、《西阁的传说》是宁古塔朱氏寻根问祖两个主要线索之一,多年的求索成果甚微,但依然有探索调硏的历史空间。
2、议滃,“江西亡,起兵山中”的艰难历程,顺治十五年十二月率众降清后的状况?
3、怎样到的北京,其间又作了些什么?
4、北京是否还有议滃一脉的宁藩后裔?
5、流放宁古塔后,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外,还作了些什么?等等。
这些历史之谜,都应進行力所能及的调硏考证,以求始祖一生经历的连续、园满。
三、清除历史误筆
寻根问祖,就是探硏历史。我们感謝历史和社会各畍以各种表达方式对朱氏家族的关注。调硏中也发现一些历史的误筆。 “探硏”嘛,就是在孰是孰非之中,探幽寻胜,是非并存,錯断、误筆再所难免。如果载入《史志》,孰是孰非,则不可信筆由之。 一九二四年的“云南人”之说、一九八九年的“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浙中人”之说。以及二〇一〇年以來社会上又流传“永丰人”之说、“边垦”之说等等误筆。
这些“误筆”,在历史文化中产生一定的混乱和負面影响。
这些“误筆”,有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者;也有借题发挥、凭空臆造、信筆由之者。
无论怎样,都起到了以訛传訛、以假乱真的不良作用。以至使少数朱门宗人也不知所以。有自称“浙中人”者 ,更有以“朱三太子后裔”自立“家谱” 者。可见其影响广泛深远,应予澄清。
古人云:寻根问祖“非其裔而强合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宗其宗,而无昌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之诮矣”。
历史已鉴证: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宁献王朱权后裔。始祖朱议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其父朱统鋚,明鎮国将军。祖父朱谋垅,宁藩建安郡王,世居宁藩南昌府。祖籍江苏盱眙。
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孰是孰非,在历史面前,昭然若揭。
四、关注地方文化,留住历史记忆,
1、寻根问祖,离不开探硏历史文化。《西阁的传说》,是我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两个主要线索之一。覌音阁与宁古塔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源於朱氏家族來历的《西阁的传说》载于《宁安县志》。
有关覌音阁的记述,史志、著述和社会调硏,各执其说,少有史证。据《西耒庵新修覌音阁記》(清張缙彦撰)载:初建之观音阁是“信士崔口口等”所建,勿庸质疑。
调研中发现,覌音阁,古今之論,大相径庭。唯一的共识“覌音阁,康熙三年建”,以及西来庵、西庙、观音阁、西阁的称谓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质疑。究竟孰是孰非,有学者称:“兴建西庙(或观音阁)之说,实在是无法自圆其说,无法取信于人”,并指出:“应当采取当事人张缙彦等人说法为是”。 调硏发現,观音阁并非“康熙三年建”。据有关史料记载,观音阁曾进行过三次扩建修茸。深入探研考
证,还原观音阁的历史原貌和演变过程,以真实“取信于人”,留住覌音阁历史文化原貌的記憶给后人,以园片瓦无存的遗憾,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图23)宁古塔鸡陵山 观音阁遗址(刘学军摄)
2、《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是我寻根问祖关注宁古塔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挡案文献之一。调硏表明,受益非浅。该挡案是记录宁古塔地方唯一一部历史挡案文献。调研发现,尽管该挡案存在缺失、破损、潮湿变质和页序颠倒等严重缺欠,康熙朝缺挡达三十七年之多。但挡案所涉历史之长,范囲之广和其唯一性。调硏中,确有新的发现。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开发使用价值。
1)、该挡案,记录了宁古塔所辖地区的旗务、军务、行政、司法、财政、经济、教育、民亊、宗教、外交等方方面面。个人认为,堪称“宁古塔实录” 。是硏究宁古塔历史文化的基本历史依据。
2)、该挡案和《珲春副都统衙门挡案》中记载大量兵丁册、旗军花名册、庄户册、户籍册等各种名册。调硏中,以拍照、复印、手抄等措施,收集了大量朱氏家族的信息。是硏究宁古塔家族文化和相关历史硏究的重要历史依据。
3)、调硏始祖议滃的过程中,发现几十处有关流人吴兆骞、张缙彦、吕留良以及一些流人的记载。是硏究流人学及流人文化的必要的历史依据。
4)、调硏始祖议滃第八世孙(广字辈)德成、德海的过程中,发现咸丰九年,钦差大臣博托拉克泰亲王僧格林沁的一纸调令,综合相关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宁古塔有北据罗刹的辉煌历史,也曾有南堵英法,参加鸦片戦爭的历史踪迹。
寻根问祖,调硏《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发现:开发硏究《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并《珲春副都统衙门挡案》,对研究宁古塔乃至黒龙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寻根问祖是为清源正本,继承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
探硏历史是为展现历史原貌,振奋民族精神,让历史更加辉煌。
三百五十年来,宁古塔朱氏始祖朱议滃及其子孙,同满汉民族相融与共,同舟共济,文武辈出。朱氏家族有朱明宗学文化的遗风,也有流人文化的色彩,有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满族文化的习俗。朱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早已融入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是宁古塔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寻根问祖,探硏历史,曲折而艰辛。曲折是必经之路,艰辛是必须的付出,收获的是历史的奉献。我们感谢历史!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指导朱氏家族寻根问祖的专家、学者和领导!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调研人: 始祖议滃 第十世孙 朱德岐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九稿)
於 哈尔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北流人史》李兴盛著 1990年12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2 《黑龙江汉族文化》李兴盛主编 2008年4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 《柳边纪略》清杨宾撰 载于《辽海丛书》影印本 1985年3月 辽沈书社
4 《域外集》清张缙彦撰 载于《黑水丛书》(6)李兴盛主编 1997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5 《宁古塔山水记》清张缙彦撰 载于《黑水丛书》(6)李兴盛主编 1997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6 《宁古塔志》清方拱乾撰 (古藉)
7 《宁古塔记略》清吴振臣撰 (古藉)
8 《宁古塔地方乡土记》清富尔丹撰 载于《黑水丛书》(4)任国绪主编 1997年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9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满汉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缩微胶片本)
10《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满汉文)
中国边疆史地硏究中心、中国笫一历史挡案馆合编 广西師範大学岀版
11《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摘编》李树田、潘景隆主编
12《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1974年4月 中华书局出版
13《南明史》钱海岳撰 2006年5月 中华书局出版
14《清史稿》赵尔巽、柯劭忞等编修 1977年12月 中华书局出版
15《清实录》 1987年 中华书局影印本
16《四库全书》景印文渊阁本 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六月 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7《清史演义》蔡东藩著 1981年3月 上海文化出版社
18《清史编年》李文海主编 2007年9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小腆纪年附考》清徐<</SPAN>上才下鼎>撰2006牟11月 中华书局出版
20《朱元璋传》吴唅著 1985年10月 人民出版社
21《明史讲义》孟森著 2008年4月 江苏文艺岀版社
22《永乐皇帝大传》王熹著 2008年1月 中国社会出版社
23《崇禎皇帝》姚雪垠著 2007年1月 华艺出版社
24《明亡清兴六十年》闫崇年著 2008年1月 中华书局出版
25《清稗类钞》清徐坷编撰 1986年 中华书局出版
26《罪惟录》清查继佐撰 2006年12月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7《历代职官表》清纪昀撰 1989年8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8《江西通志》乾隆四十六年(1707年)本 载于《四库全书》
29《吉林通志》清长顺修 李桂林纂 李澍田等点校 1986年4月 吉林文史出版社
30《吉林外记》萨英额撰
31《黑龙江省志》1999年5月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2《宁安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
33《宁安县志》1989年 黒龙江人民出版社
34《宁古塔满族》马文业著
35《牡丹江文史资料》第八辑
36《明清档案通览》中国挡案出版社
37《满族论丛》莫东寅著 1958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
3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邹爱莲著
39《清代满文档案述论》吴元丰著
40《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肖鸿鸣著 1997年11月 北京燕山岀版社
41《八大山人研究——八大山人王室家学》肖鸿鸣著 2006牢12月 北京燕山岀版社
42《盱眙朱氏八支宗谱》 1921年 务本堂本
43《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光绪十七年(1891年)等本
44宁安《陈氏族谱》1962年本、2000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