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闯完关东为什么继续北上?

 

王锦思

 

先不谈多事之秋的北京。

闯完关东不是行动的终结,许多人家觉得最初落脚的地方不合适不理想,还要继续北上。

2005年5月,北京朝阳公园门外金鼎轩酒店,我和一帮中外朋友聚餐,邂逅了一位黑龙江佳木斯的朋友,老家曾经在吉林德惠,后来爷爷奶奶又继续北上,终于觉得佳木斯更加理想,可他从出生后也没回过爷爷奶奶生活过的德惠,只是在坐火车途径德惠的时候,激起心头一阵涟漪。尽管不是所有的德惠人,都值得我深交,但是他人品极佳,加上是不同时期的德惠人,我们一见如故,亲切有加。

他家不是个例,是许多个家庭的缩影,吉林黑龙江许多家庭都有过这种经历,闯关东后经历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北上的经历。

以前,全国人民心中的北大荒更习惯被德惠人称为“北荒”,那里荒凉原始,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是许多德惠家庭的心中圣地,哪怕不缺吃不缺穿,也要去闯一闯,看个究竟。听说是很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度,那算个啥啊!德惠冬天都有三十度的时候,还怕再低十度吗?!

最早到德惠大房身某地落户的是王家,随后又来一户郑家,可能发展势头更猛,起名字的时候,就叫郑家屯,而不是王家屯。

王家也是个大户人家,王玉祥哥俩,弟弟解放后去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克东县,也就是“北荒”,四个儿子到那继续行医或务农,到了八九十年代,和德惠“老亲”还断断续续联系,新世纪联系很少了。血缘越少,联系越少,家乡的感觉可能逐渐淡漠,有的人可能还有那种情结,时间越久,思念也越深。

德惠市郭家乡东岗村有户老张家,家族最早可查的祖先叫张麒麟,山东济南府人,估计是清代早期出生。

不知何年何月,不知什么原因,张家闯关东来到辽宁辽阳黄泥洼定居,本来可以安稳地过日子,但是附近的太子河打乱了张家的生活节奏。

清末民初,太子河经常涨水,淹没良田、房子,这地方年年涝。老张家为了抗御洪水袭击,新盖的房子地基有七八尺高,可以抗击小洪水,却无奈大洪水。

根据辽阳地方史料记载。

1915年(民国4年)9月,太子河发大水,辽阳火车站一带被冲毁铁路一处;西部沿河一带,遭灾严重。同年 秋,受灾人口8万余人,农商会放大锅粥并贷款、放粮,救济灾民。11月,有万余名灾民群起抢粮、吃大户。其时盐价大涨,抢盐活动也随之兴起。

1916年(民国5年)

5月26日,据《盛京时报》载:辽阳城南千山一带有股匪百余人,匪首包老疙瘩屡在辽阳、海城、辽中等地骚扰,辽阳县西部42村屯推举代表赴县公署请求招降包老疙瘩。辽阳县警察所统计,本年辽阳人口为114445户,751332人。辽阳全境改划为110个区。

1918年(民国7年)

8月1日 山洪暴发,太子河高丽门河段洪水流量达10700立方米每秒,大水越过太子河铁桥,水位标高8.3米,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次超过万立方米每秒。平原、沿河,人、畜、农作物、房屋大部被淹。9月24日,北京政府拨赈济款1万元,给沈阳、辽阳、海城等地灾区。

1920年(民国9年)8月,辽阳地区遭受水灾,被淹土地17万多亩,其中一区、二区遭灾最重。

大概是1915年,一场大水冲倒了张家的房屋,一时没有生活来源。闯关东难道就是这样的结局?

张家人心有不甘,回济南无颜见家乡父老,咬咬牙又下了狠心,继续北上。

张家永字辈的哥六个,老二去了黑龙江,最后和其他五兄弟失去联系。

1917年,这时的张永顺30多岁,他排行老四,和三哥五弟,到吉林找朋友去,投奔定居在德惠郭家东岗的辽阳老乡柏鹤轩,两家早都认识,关系不错。

张永顺有两个儿子,长子张洪贵,次子张洪昌1911年出生,这时才六岁。

这时东北的火车已经开通了十多年,从辽阳到德惠的火车,估计不到一天就可抵达窑门站,也就是今天的德惠站,下车后坐马车或徒步40多里地到了郭家东岗。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提起太子河的洪水,柏鹤轩和张永顺兄弟三人不胜感慨。既来之则安之,重新开始了生活。

柏鹤轩给远道来的张永顺一家很多照顾。解放后,柏鹤轩的孙子去了大兴安岭,郭家再无柏家人居住,而张永顺一家一住就是百年。

东岗,顾名思义,东边的山岗,在郭家镇的东边,是块较高的缓坡地,不涝不旱,甚至可以说旱涝保收。张家来得晚,只好租种别人的土地,出苦力。

到东岗的时候,张永顺的小儿子张洪昌才六岁,八岁开始给地主放牛,长大后高个很高,一米八十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倒白面挣钱,给人看磨,有时到长春给地主跑腿送货,付出很多辛苦。本有希望买下一块土地,成为地主,最后中途出现意外,这笔买卖没谈成。土改的时候,地主被批斗,甚至连地主婆都被脱光上衣,吊在树上抽打,张洪昌庆幸没成为地主,否则下场可能很惨。

张洪昌刚过18岁,娶了个媳妇姓曲,小脚,那时妇道人家都没有名字,按照惯例叫张曲氏。

张洪贵、张洪昌哥俩再没有回过辽阳,张洪昌妻子张曲氏却去过丈夫出生的土地,这是为什么呢?那时郭家棉花布匹很贵,而辽阳则便宜很多,于是张曲氏和两外两个张家媳妇,三个妇道人家结伴去购买捎点回来。都是小脚,显然不能徒步,还是乘上火车来往。

东岗土地肥沃,但是兵荒马乱的年月,胡子、军队经常打仗。1947年三月国共一场大战,险些掀翻了这个小村庄,飞机从房屋上飞来飞去,飞机机枪子弹能有“苞米骨子(芯)”那么粗,张洪昌一家惊恐地看到了这一幕。

由于常年劳累,张洪昌后来驼背了,积劳成疾,1985年74岁的时候去世。2001年7月 ,89岁的张曲氏去世,和丈夫安葬在一起。

夫妻俩育有张振礼、张凤兰、张振国、张振龙,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张振国人到中年,不幸过世。女儿张凤兰成为医生,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也接生了几千个婴儿;心灵手巧,会剪纸绘画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美术字。张大忠、张大军、张大成、张大文、张大鹏、张大伟、张大明、张大辉、张大坤、张大勇。

张洪昌的孙子辈很有作为,堂兄弟哥十个,虽出身农村,但是精明强干,从改革开放后在省城长春包工,就是从事房地产建设,经过多年打拼,等成为佼佼者,也把其他兄弟乡亲带动起来,而今大都迁往长春居住,好日子比爷爷那辈不知强过多少倍。 

 张家和辽阳的亲属1943年还在走动,解放后就不联系了。但是中断联系60周年之后的2005年前后,辽阳亲属听说张家兄弟在长春干得很出色,有实力,就找上门了。这时张氏兄弟做工程资金周转不足,辽阳的亲属说是能在北京找到关系贷款,张氏兄弟也很慷慨,拿出来十多万,结果对方一去不归,杳无音信。

最初来到东岗的张永顺,一把骨头深埋在东岗的田野里。张家大字辈的哥十个不忘本,提起爷爷张洪昌和奶奶十分动情,时常去坟前凭吊,烧点纸钱。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行业,多家门户网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学、中外交流、名家匾额等。wjinsi@sina.com

 

闯完关东为什么继续北上?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