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东北话“忽悠”“得瑟”怎么来的

 

     王锦思

 

《卖拐》中的台词: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谑了,能把尖人忽悠嗫了,能把小两口过的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 

 通过春晚赵本山师徒带着东北农民的朴实风格,通过不断努力,忽忽悠悠“得得瑟瑟”、舞舞扎扎,摆脱了地垄沟找豆包的乡村生活,达到了艺术的珠穆朗玛峰。简练点说,“忽悠”“得瑟”就这样被全国人熟知并效仿流传,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

关于聊天儿,四川叫摆龙门阵,北京叫侃大山,还有许多地方叫拉家常,更有叫编瞎话的,东北也可以把聊天叫忽悠,比如:“大娘或者大妹子,有空坐下来忽悠忽悠。”

忽悠是聊天,却胜似聊天,内涵更广泛,能吹,能侃,说假话、空话、大话,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更有调侃玩笑喜剧幽默的成分。

忽悠这个词汇被有人理解为“胡诱”,就是胡乱诱导的意思,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这样解释有些望文生义,勉为其难,并不一定符合真实情况,东北人在忽悠的时候也并非都是这种含义。

先看看“忽悠”一词最初是什么意思吧!

忽悠,以前常指代物体运行过程飘逸起伏的感觉,比如“一只蝴蝶飞过来,穿花窜柳,且飞且舞,忽悠的一颤,围着林仙儿的头底旋了小半圈,缓缓滑落在她脚边,极其轻柔,优美地落下”“就见那船忽悠忽悠直奔东山边而来,把大众吓了一跳。怎么这船自己走起来了呢?”“记者到访时正值午休时间,校园寂寂,龟岗上空无一人,偶尔的几声鸟鸣,忽悠间仿佛要把人带回当年西禅寺晨钟暮鼓的遥远年代。”原来如此,并非指人的语言功能。

一种认识认为,忽悠一词和东北人的摇篮,也叫悠车子有关系。伴随着妈妈的催眠曲随之而起,童年的东北人忽忽悠悠,飘飘欲仙,快感无以复加,于是打着鼾声睡着了,进而在这里长大。从整体的身心快感中,一个词应运而生,这就是忽悠。不过,试想一下,能有哪个中年人或老年人坐在悠车子里体验忽悠的感觉,只有摇椅能让一对暮年的老夫妻慢慢聊,这就需要语言的巧妙运用,于是嘴的功能取代了悠车子的功能,忽悠从物体运行走向嘴的使用,强化了这种飘逸快感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吹捧人使之产生飘飘忽忽、忽忽悠悠的感觉。忽悠者快乐,比如《卖拐》中的赵本山;被忽悠者如果不明真相也感觉快乐,比如《卖拐》中的范伟。

忽悠一词究竟什么时候出现指代人的语言的,目前很难知道。不过改革开放后,忽悠,明显加快了传播速度和频率,或许是,打破地方封闭状态、人员流动加速、商品市场经济下的东北人对外社交多了起来,语言功能强化很多,其中一个目的是需要取得对方的认可。

有时,忽悠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当,带有欺骗之意。比如有些人说话办事离谱儿,没边没沿儿,让人不着边际或是心里没底儿。这就需要脸皮厚,不怕出丑.不怕挨骂,不怕当面揭穿骗局,二要心肠黑,骗人不论对象,逮谁骗谁,不论亲朋好友,男女老少,穷人富人甚残疾人,三要嘴巧,能把死人说活,丑人说美,大的说小,胖的说瘦,好的说坏,有的说无,方的说圆,长的说短......总之一张巧嘴必不可少。

忽悠这句话发祥于东北,但是会忽悠的人不仅仅是东北人。自打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红遍大江南北后,已然超出了东北那旮旯,很快流行开了,成了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词语。 

 伴随忽悠流行的,还有一个词“得瑟”,就是炫耀、显摆、招摇的意思。古书里常说:“面有得色”,就是显示出来得意的神态。

得瑟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带有贬义或者调侃之意。例如:小样,你得瑟(嚣张)啥呀?你就在这得瑟吧(瞎弄、折腾)。常指‘获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   

有时候串起来使用,比如得得瑟瑟,以加强语气和程度。也可以前面加上一字,比如臭得瑟、瞎得瑟、穷得瑟,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的解释认为,如果晚辈或同辈使用这个词语不当会引起矛盾,还可能因此打骂起来。是,但不绝对,不至于。得瑟不全然含有贬义及讽刺,有时同学朋友之间也可以这么说,比如你就得瑟吧,意思是比较拽,或者可以说成比较张扬活跃,嫌孩子淘气也用这个词。 

得瑟,也可以表示因为某些事情害怕,发音也不一样,从四声转为一声。例:中国人上钓鱼岛以后,日本人吓得瑟了。不能理解为,日本人吓得开始显摆了。

东北寒冷,因为寒冷而颤抖,即打哆嗦,也可以叫得瑟,发音不是四声还是一声。

不过据说“得瑟”一词,并非只存在于北方语系,也不是东北方言的专有词汇,在湖南长沙、陕西、广东、山东等部分地区方言也有“得瑟”一说,或念作“得色”(de se)。但是显然使用率和程度不如东北的吉林省德惠市。

得瑟一词最初来源于哪里?

 得瑟本意是颤抖。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脑血栓或中风,却总在那里颤抖耸肩,甚至搔首弄姿、倚门卖俏,显然很让人不习惯,甚至肉皮发麻。或许这也是最初产生得瑟指代显摆等行为的原因。比如有些同学们看某人不男不女,总耸肩,就背后指指点点地说:“就不够他得瑟的了,你看他那得瑟样”,等等。

得瑟再有一个演变来源可能是由于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喻人或事物的昂扬勃发的一种风貌。抖擞这个词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在东北发生变化,发音和得瑟类似,词意却从正义词转为中性词或贬义词,都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活学活用,举例如下:

有小子放弃了丰厚且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选择了白手起家自己喜欢着的行当。父母气愤难平,在软硬兼施不得改变后,母亲用手指骂:“穷得瑟吧你,我看你将来怎么过!”

某家的丫头片子,长得贼俊,十里八村无与伦比,却非要嫁给一个穷小子,父母狠心赶她出门,“走吧,走了就别回来,看你们能得瑟到哪里去。”

 由此可见,得瑟得好了,叫“抖擞”,得瑟得差了,便会被人赏个“穷”字在先,狠抢一句“穷得瑟”,然后丢个白眼给你。 

 

东北话鈥満鲇柒濃湹蒙澰趺蠢吹

东北话鈥満鲇柒濃湹蒙澰趺蠢吹

东北话鈥満鲇柒濃湹蒙澰趺蠢吹

 

 

 为人求医问药:治疗老年尿毒症狂躁
   http://user.qzone.qq.com/411244979#!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5683892。。。。wjinsi@sina.com

 

 


 

 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行业,多家门户网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学、中外交流、名家匾额等。wjinsi@sina.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