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
吉林省超过百年以上的建筑寥寥无几,不仅是因为吉林古代历史遗迹少,还因为破坏严重,许多都在建国后被拆除了。目前,吉林有片最大的沙俄建筑群,位于德惠“铁南”,就是市区火车站铁道南的一片区域。目前还吸引了许多俄罗斯、黑龙江等地的沙俄历史遗迹关注者的目光,他们纷纷到这里来怀旧拍照。
2012年8月中旬,我和德惠文化人孙荣迅一起考察了这些沙俄老建筑,感到它们的命运危在旦夕,急需有效保护。
德惠是一个县级市,位于松辽平原的中部、吉林省中北部,归长春市管辖。1910年,清宣统年间设县,取沐德、怀惠两乡的尾字,取名为德惠。
以前,德惠市区大都是小平房,只有现在的武装部是幢小楼,火车站和铁路中小学等沙俄建筑是最好的。20多年来,德惠县城发生天反覆地的变化,而今这里正建设新政府大楼,还有国际购物中心、四星酒店、高级住宅区,据说投资几十亿。在汹涌的浪潮面前,如果不事先采取措施,沙俄时候留下的建筑就会被逐渐蚕食和拆除。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火车,改变了人类生活空间。这个工业革命的宠儿和怪物,跨过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被善于开疆拓土的俄罗斯人接受,随后沿着哥萨克人的足迹,穿过乌拉尔山,继续向东,向南延伸,最后到达笔者王锦思的家乡德惠,带来了征服和屈辱,也把文明送到了这块黑土地。
修筑中东铁路时,现在德惠市区名叫张家湾,只是个小屯子,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当时的人们想赶集要到4公里外的太平庄。火车站南不远处有七口砖窑,故名窑门站。
我收藏了5张德惠火车站的老图片,都是当年俄国人在德惠窑门站期间拍摄的。每张照片30厘米长,下面有用毛笔写的汉字说明。其中一张是1905年左右的德惠火车站,下方注有当时的站名“窑门”;一张是当时在铁路上工作的俄国人和中国人的合影,中国人面部消瘦,留着辫子,坐在地上,这可以说是最早反映德惠人的图片。
那你能猜到当时德惠辖内有多少俄国人吗?据悉,德惠境内各站约2万余名俄国职工与其家属,有的资料甚至认为高达4万人,还有捷克人、英国人、犹太人,德惠的外国人的数量可能仅次于哈尔滨、满洲里和绥芬河,可见那时的德惠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小城市。
俄国人在德惠相继建立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机关、商号、住宅、教堂,大都为砖瓦结构,黄墙黄瓦,墙壁巨厚,房脊好似黑枕木,结实耐用,风格迥异于中国的青砖黑瓦。
哈尔滨到长春铁路线上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站房有3处,分别是德惠的达家沟站、哈拉哈站和哈尔滨的王岗站,其中以达家沟站房最具欧式古典巴洛克建筑特色,俗称“票房子”。墙砌得特别厚,约有一米宽,窗户比较高,面积较大。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这个“票房子”是一座特别新颖的建筑,看上去很有味道。解放战争时期,房盖被烧,墙体却岿然不动,后来按原样修复了房盖。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并不妨碍火车提速,最后竟然被拆除了,让人心中不免产生丝丝遗憾。
德惠铁南原先有座武警部队驻地的建筑也是俄式建筑,我上学时候经常路过,看到门口有哨兵守卫,门洞里黑乎乎的,觉得十分好奇。据说当年侵占德惠的日军也曾驻扎在这里。遗憾的是,这几年再回去突然一看,已经物是人非,这座大楼也被拆除,墙上的字是我军常用的标语是“听党指挥”,直白地道出了我军听党指挥,而拆除这座大楼,不听党指挥是不行的。不仅如此,旁边还有一俄式建筑,原先为德惠铁路派出所,也已经拆除,盖成楼房。其实按照现在的标准好好内部装修一下,外面好好修饰粉刷,完全没必要拆除重建一座新建筑。
目前德惠现保存有教堂、俱乐部、火车站和部分俄式民居,由于缺乏保护,大多已残破不堪,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德惠火车站也是俄国建筑,有过几次翻新,面目有了许多改变,庆幸的是,它还存在。
大白楼呈工字形,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共分二层,房间220间。一层有南北二门,门宽近3米,大白楼中部对着正门的南北走廊2.65米,两条东西向走廊宽2.15米。曾先后被用做官邸、公寓、商店等。日伪时期,又做为日本地方官、居民住所。夏天里边极凉爽,地下一层为锅炉房,无人时候比较阴森。
1945年11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德惠,建立了县人民自治政府,大白楼曾作为德惠中学的学生宿舍。1946年5月25日,国民党新一军第50师进驻德惠,司令部便设在大白楼内。解放军进攻时,师长潘裕昆在大白楼内指挥抵抗,还把哨所设在楼西北50米铁路院内的水塔上。1957年,又成为铁路中学的校舍,现已闲置,记录了德惠的近现代历史。
应该说德惠最有特色的俄式建筑是教堂。当时沙俄在旅大、沈阳、哈尔滨、满洲里、横道河子、窑门(今德惠)先后修建了大大小小130多处东正教堂。目前所剩无几,德惠就是一个。
教堂建于1903年,是沙俄传教士按照中东铁路当局的标准设计建造的,由中东铁路局管理,1907年转归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管辖。
这座东正教堂俗称“喇嘛台”,地处德惠站南侧近200米处。这里一直也没有喇嘛,只是修道士,老德惠人看到是信教的,于是俗称喇嘛台。
当时教堂周围是木栅栏,园内植有各种果树,外表被涂成莹白色。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形,外观巍峨挺拔。坐北朝南,为一不规则长方形,南面无门,正门在教堂的北面,面对遥远的俄罗斯。门屋顶均由两根砖砌圆柱擎起个半圆形,凸起的半圆饰有桃花瓣样的半雕绞饰。大厅南侧墙面为横式凹壁,内悬巨幅耶稣受难像。前边是半圆形神台,厅正中悬一玻璃缸,内盛香油,昼夜燃烧。大厅上部为钟楼,高4米有余,钟楼内悬一口白色铜钟。在众多精巧的俄式小建筑衬托下,成为德惠地区标志性建筑。
每到周末,当教堂的钟声响起,做礼拜的人们便络绎而来。德惠铁路辖内各站约2万余名俄国人职工与其家属,均到此教堂做礼拜,华人天主教徒亦可参加,但一般华人禁入。教堂后面是一座平房,供神父和两名沙俄传教士居住。
二十世纪五十年初,由于俄侨减少,教堂关闭。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反对苏联修正主义,揭批沙皇侵略中国罪行,红卫兵在“破四旧”运动中,把最顶端的银白色“十字架”饰件用拖拉机拉掉,钟楼顶端遭到严重损坏,其他部分也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教堂内的宗教器物亦被清除。后来被当作粮店,以后就闲置起来,里面栖居很多蝙蝠。
据说有对夫妻住在喇嘛台对面,身体都不太好,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就请一高人来瞧。这位高人一顿折腾后说是喇嘛台的事,并承认自己道行浅对付不了。再后来,有几个尼姑住了进去,还把喇嘛台外面刷成了红色,也有许多善男信女过去不知道干些什么。
2002年7月8日,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列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不过,长“德惠东正教堂旧址”的标牌一度被打碎,整座建筑残垣断壁、门窗损坏、满地的粪便和垃圾脏水,变成了公共厕所,每年300元看护费没人愿干。现教堂主体部分依存,残垣断壁中仍可透出几分不朽的建筑艺术之美。惋惜中,平添了几分沧桑之感。 旁边有几个的德惠市民,看我们有些好奇,对我们讲述这座教堂的历史,一个打扮得像俄罗斯少女的德惠姑娘坐在那里,点缀着这座异国建筑,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战役爆发,评选出十大战斗英雄,其中的杨林就是德惠人。许多德惠中小学生都去过他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的家就住在一栋俄国老房子里,被开辟为纪念馆,恰好在火车站旁边,坐在火车上可以看到“战斗英雄杨林之家”几个大字。按照文物法规定,重点文物旁边的建筑要在五十米以外,但是由于德惠房地产开发日渐深入,已经逼近到墙根底下。战斗英雄杨林的弟弟对我和孙荣迅说自己很无奈,开发商说是市里领导批准了。
远在黑龙江的绥芬河也有大片沙俄历史遗迹,大都保护起来,不过庆幸的是,据绥芬河博物馆馆长于观春考察认为,德惠的教堂和绥芬河十分类似,在完整性上,德惠的要更好一些,但是也需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修缮。
尽管沙俄遗留建筑是当年侵略罪证,是民族屈辱的见证物,但是也是历史文物,不可多得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是研究德惠历史的重要物证。德惠文化界人士朱海德、佟阿伟对目前的这些建筑的未来深感忧虑,一直主张妥善保护,可惜一直收效甚微。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应该被善待,毕竟它是用百年前的人们用百年前的砖瓦垒建的劳动成果,是我们这个历史并不长久的城市最久远的历史见证。当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保护,不是仅仅保护几个单一的建筑,而是一片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建筑和街道,以此让历史文化积淀更深,气氛更浓。还可以增加德惠旅游事业的发展,从多个方面都大有裨益。
为人求医问药:治疗老年尿毒症狂躁
http://user.qzone.qq.com/411244979#!app=2&via=QZ.HashRefresh&pos=1345683892。。。。wjinsi@sina.com
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行业,多家门户网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学、中外交流、名家匾额等。wjins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