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东北的白族苗族怎么来的?

王锦思

 

 

东北有白族和苗族的后代?没错,的确是。他们可不是最近到这做买卖的,从遥远的西南红土地,来到这块黑土地上,已经三百多年了。

东北的多元化,体现在文化的多元化,习俗的多元化,民族的多元化,白族苗族来到这里,最终也变成了汉族,但是还保留一些祖先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站人,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种奇异的文化。

最先听说站人,还是大庆摄影家孙国田告诉我的。听到他的介绍,笔者王锦思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站人,并非是站着的人,而是清朝生活在东北驿站、服务于驿站的人,也称站丁。

驿站为我国古代行旅中途休息换乘之地,也是军情、公文传递之所,钦差、官员驻跸之处。驿站的站丁及其家属,久居站上,其氏族又是外地迁入,习俗、口音有别于当地居民,久而久之就通称叫“站人”了。

明末清初,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主中原,后来被封于云南平西王。偏安一隅,吴三桂虽年逾古稀,却总想当皇帝,于是起兵叛乱,率先挑起“三藩之乱”,被清廷镇压。

康熙21年(1682年),“首恶必办、协从宽典”,对吴三桂部进行了分类处理。134人被押解入京听候发落,最后38人罪行严重被处死,96人发往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给披甲人为奴。其余5万多人大多数是山东、辽宁、河南人,他们是跟吴三桂到了云南,也有少数是云南和贵州人,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连同家属一起接受处罚,被编成6队发往京城,后来也“免死发遣”,发配到东北盛京、吉林的边台、驿站充当台丁和站丁。  

为了沟通黑龙江城与北京间的联系,保障反击沙俄战事通讯往来和军事运输的需要,1683年9月决定“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每站置驿夫五十人,遇有警事,乘蒙古马急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以行。”之后,从吉林乌拉城到伯都讷(今扶余县)而后北上,增加1711里。驿站如下:锦州俄佛罗、法特哈边门、盟温河、逊札包苏苏、锡伯舍里村、伯都讷、茂兴苏苏、古鲁村、塔拉哈池、多克多力(多乃)、温托珲池、特穆德黑、卜奎、塔哈尔、宁年池、拉哈、博尔多、喀穆尼喀俄佛罗、伊拉喀池、墨尔根、霍洛尔、喀尔尔塔尔济河、库穆尔山岗、额叶楞库河、黑龙江城共二十五站。   

 设驿之初,男多女少,配偶艰难,影响站丁心理和社会稳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黑龙江所属十九驿,共有无妻男丁177人;宁古塔所属25驿,共有无妻男丁205人。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报、火车等的使用和出现,1906年11月,清廷裁撤驿站、边台,改设文报局,这些古老驿路才结束了跑马传驿的使命,还籍于民,就是转为自由平民,实行土地私有制,务农、经商、为官、当兵均不受任何限制。 

站人的先祖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同一个群体,从东北到几千里以外的西南,把辽东、胶东文化带到了云南,和当地的苗族文化相互融合,此后又从云南到东北,长期居住在各个站点,受到严格约束,又受到满、蒙、达斡尔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站人文化”。 

站人后代生活的地方大都带有“站”字:头站、二站、多乃站,就是原先驿站之所。冬天穿蒙古人服装,夏天穿云贵服装。女性世代不缠足,穿戴整洁讲究、头发梳得光亮美观。屋里屋外以至土炕总是雪白雪白的,同老泥抹墙的东北民屋形成鲜明对比。红白喜事时坐席,辈份是绝对不能乱的。家里来了客人,要请到上座——炕里靠桌角的位子。饭盆不能放在里屋,客人吃一碗,守候在一旁的媳妇要殷勤地添一碗。吃完了饭,要送上漱口水。由此可见,站人的语言、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传说、风俗礼仪等,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站人的方言与大理白族的语言相似,也带有辽沈一带的“侉味”,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呈现出南腔北调的多样性。如“布裸子“(小牛犊)、“奶斗子”(小木桶)等词汇是受蒙古族影响;“喂得罗”(小水桶)、“班克”(四方形小桶)则是沙俄语言;“秃噜“(没把握),“喇忽“(粗心大意)则来自于满语;而“客”(去)、“哈什”(仓房)纯属云贵方言。有的站人方言和东北话没什么区别,比如大前儿个——大前天,前儿个——前天,今(jiě)儿个——今天。

“知道什么叫‘打狼’不?”在采访的过程中,老人这样问道。

  “打狼就是追打狼呗!”

“不对不对,在站人的方言土语中,‘打狼’就是最后。”

站话一部分衍变成东北的方言土语,一部分衍变成普通话,还有一部分已被抛弃。这就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站话”。而站人中的女人流传着有形无音的神奇“女字”,更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多元性。

不仅如此,站人还喜欢唱山歌情歌,让人不禁想起西南少数民族的五朵金花、阿诗玛。来到东北,他们还不忘这种纵情娱乐的文艺形式,在嫩江流域唱起了高亢的云贵山歌,青年男女就这样踏青对歌,定下了终身大事,以后一辈子相守,哪也不去得瑟

 

 

 

本文章照片是大庆摄影家孙国田拍摄提供,特此致谢。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行业,多家门户网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学、中外交流、名家匾额等。jinsiw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