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究竟要学习雷锋什么?

 

 王锦思

 

  

那时,驻扎在东北的沈阳军区指战员的那种特有的棉军帽,伴随雷锋的形象光照20世纪最后四十年的中国,并且至今。

雷锋是湖南望城人,出生在19401218日,牺牲在1962815日日本投降日。这是个不幸的巧合。

唯物主义上的雷锋诞生在湖南,但是精神意义上的雷锋的出现则不可或缺具有某些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这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四书五经尽管都有局限,但是都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而共产主义的思想也提倡我为人人、公而忘私的普世价值,东北人热情纯朴,难免对雷锋产生影响。

小时候看小人书,说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地主比豺狼都狠,雷锋光脚给地主砍柴,一家亲人相继含恨死去。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雷锋叫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都是万恶的旧世界造成的,意识形态的读物告诉了我们,雷锋是为阶级斗争而生的。

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亲、母亲、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中。”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

时年7岁的雷锋沦为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挣扎着活了下来。那时的读物也说,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把雷锋拯救出来。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因此雷锋为了报恩,知恩图报,努力工作学习。

自己是个孤儿,没有亲情,没有可以孝敬的双亲,雷锋就把所有的爱给了党和人民。

195811月,在他不满18岁时,雷锋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在部队的培养教育下,他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

   196012月,雷锋在《前进报》发表署名文章《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此后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雷锋,身材不高,只有154,说话也不绷着脸,而是有说有笑。

在活着的时候,雷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主要成就和英雄不搭边,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抚顺市人大代表,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主要因为他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没有亲人,他就把人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他积极捐款,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

雷锋死去的方式一点都不似中国传统上的英雄,比如或是和敌人战斗到底,或是抢险救灾。而是因为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柱,这根木柱打到了雷锋右太阳穴上,雷锋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在中国,英雄,往往是那种只有死去之后才更被人们记住,雷锋也不能免俗。雷锋牺牲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也就是在沈阳军区系统和所在城市抚顺等地有些影响。直到半年多以后19633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开始走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并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和这个时代最高的道德高峰。

因为制造偶像的需要,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偶像都难免掺杂使假。时过境迁,我们才发现雷锋爱美,带瑞士表,穿毛料裤子,显然这种不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个人喜好会导致雷锋不会成为学习的楷模,在文革期间甚至成为罪行。但是因为时代需要他作为阶级斗争的标兵,当然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典范,雷锋的形象就被不断地塑造、精心设计和筛选,有些不像真实的雷锋,雷锋要活着都会不安。

现在,我们学习雷锋,是因为时代道德有点恶化。我们要学习,不是学习他整天不忘阶级斗争,而是如何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学习雷锋爱美也没关系,因为这样的雷锋其实挺可爱,也就更不能理解雷锋为什么能把美丽的心灵和灿烂的笑容从东北大地带给全国人民。

只是我担心,这种学习能坚持多久?我有种不安和失落:“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产业,2011年度凤凰网十大影响力博主之一,首倡国家级公祭英烈和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出版专著多部,收藏多种史料和文物,合作筹建东北亚国际交流博物馆、万国博物馆、孔子儒学博物馆、中日交流展览馆。jinsiw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