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思《发现东北》
“等了千年的山盟海誓,走了万里的地久天长。”
1998年,我为吉林电视台《浪漫之旅》节目撰写了宣传词,这其中的一句话也是我从少年到现在思索并体认包括东北等问题的真实写照。
岁月,是流经家乡吉林德惠的松花江,不舍昼夜,也不容分说,让我不再青涩,我分明听到青春倒计时读秒的滴答声响。每次回到德惠感受沧桑变化,我亲切,我感伤,我是唐诗里的贺知章。不过,当回想起离开德惠到外求学时深情写下的诗句“那一时刻,纯真的情怀,岁月是拂不去你的微风”,当这些文字浓缩了往昔的阳光和风雨,我的青葱岁月就永不会老去。
命名德惠,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品德和恩惠的崇高要求。德惠是一座小城。诗人说:"小城是绣花女,小城是打鱼郎。"小城的故事,比邓丽君的歌声还好听;小城的姑娘,比闪烁的秋波还迷人。
德惠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东头和最西头的陌生人之间,都会盘根错节枝枝绕绕有种四大爷五小舅子六连襟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来自四面八方的日本电器,新式服装,港台流行歌曲,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只要刚一进德惠,随即风靡整个小城,让少年时的我常潜意识地把张明敏、成龙等港台明星当做德惠人。
从洋草沟到县城到省城,再到京城,我从不因为出身于小地方而自卑,还一度开玩笑来衡量德惠地位,说长春是近郊,北京是远郊。在北京十多年时间,德惠口音没有丝毫减轻,而许多才来北京半年的东北人一口京腔几可乱真。我学过英语日语,但是自己最熟练的语言是“德语”,就是“德惠话”。是我太爱德惠了吧,仿佛那松花江的碧波都在血液里汩汩流淌。
这些年来,每年都回德惠很多次。
在我看来,不包括农村,德惠市里物质生活今非昔比,衣食住行极大丰富,豪华轿车比例不次于北京东京,早餐品种、网吧浴池档次绝对超过北京,但是贫富分化、钩心斗角、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腐败堕落、坑蒙拐骗偷贪等现象严重。不讲信用,欠钱不还的人尤其多也!
尽管文化生活相对薄弱,却有一批普通却不甘寂寞的追梦人,他们努力坚守,不让德惠的文化阵地彻底沦陷。
周显木、王向坤扎根教育事业,佟阿伟、修敏等图书工作者笑迎八方读者,朱海德、李岱林的书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甚至远赴日本韩国展览交流。女作家金国芳创作的长篇小说《梦断冰河》文笔生动、生动感人。李岱林主编的《德惠文苑》阳春白雪,是德惠文化人的舞台。民间自办的《小片荒》小报尽管名字看似土气,但是寄托着创办人张广生等人的文学理想。张广生解读道:“种植的是希望,积累的是财富,它很像开小片荒的人,累的汗流浃背,到最后无非收获三把米、两把豆,足了,这是一种乐趣吧。”
2012年龙年春节正月初四,CCTV《新闻联播》用10分钟时间,报道德惠农民工诗人杨成军参加中国达人秀后回家和媳妇对诗的情景。 笔者王锦思在家中看到这一幕,不禁为之感动。
从小城德惠来到服装之都巴黎,王彦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迪奥和让·保罗·戈蒂埃这两大法国时尚品牌空前的唯一一名中国设计师,她设计高贵大方,以细节点缀为主,兼具西方时尚和东方神韵。
正是因为有这些平凡者们的努力,德惠和东北的文化才蔚为壮观,像松花江那样,永远滔滔不绝、奔腾不息。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产业,2011年度凤凰网十大影响力博主之一,首倡国家级公祭英烈和九一八全国鸣警报,收藏多种史料和文物,在北京筹建万国博物馆、孔子儒学博物馆、中日交流展览馆。jinsi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