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王锦思《发现东北》

 

 

 

 

 东北文化是指在山海关以北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东北,自古以来属蛮荒之地。念唐诗,没东北;读宋词,没东北,似乎东北和文明文化这一人类早期发展成熟的标准不搭界。而北京、西安、开封、杭州、南京等古都帝王之气升腾,古城古迹比比皆是,哪怕是大上海的十里洋场,抑或是苏州、扬州、绍兴小桥流水般的闲适宁静和雅致,还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都似乎让东北像一个傻愣的小伙子艳羡不已。

根据网名“东北游魂”介绍,吉林诗人穆木天的表弟,叫王敬思,一生闭门不仕,淡泊名利,潜心文史,精研书画,一生读过四个大学:张作相主政吉林时的吉林大学、伪满洲国的师道大学、1945年光复后的长白师范学院、共产党时期的东北师范大学。后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大文史专家遇到疑难问题都要请教他。1993年,八十多岁的王敬思南下苏州寒山寺卖字画。和尚诧异地问:“你们东北人还写字呀!?”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东北人的文化修养低下的轻视,是传统江南文人雅士的自负和孤傲。曹植七步就能成诗,老先生当即拿起毛笔:

寒山昔日住高僧,

得句人闻夜半钟。

吴江诗路常流水,

枫桥昨夜有船行。

 意思是寒山寺乃至江南的文化领先早已是明日黄花,盛名之下不过是借了张继《枫桥夜泊》的光,所有的辉煌都成时光流水、昨日黄花。

老人的诗句让和尚惊讶不已,东北人原来能写出这么深刻优美的诗句。同样的道理,东北的文化底蕴除了专业考古人员和史学工作者了解外,又有几人能知?

人们常把中国版图形象地比喻为一只报晓的雄鸡,东北地区是雄鸡的头部,最早地报晓了中华文明的黎明,也拥有中华文明早期的智慧和成果。

距今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化石被认为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东北是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孔子鸟化石距今已1.3亿年,被称为世界上“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在呼伦湖畔和呼玛河边挖掘出猛犸象化石,在黑龙江中游的嘉荫县龙骨山也挖出过完整的恐龙化石。由此可见,几十万年前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也曾经在东北大地上轰轰前行,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东北在8000多年前就有糜子(黍、稷)和谷子(粟),具备典型的本土性,而并非来自中原传入。

约175万——180万年前,远远早于云南元谋人,在黑龙江流域就产生了古人类。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发现了七件打制石器,距今约有100万年左右。辽东半岛营口的金牛山人,体质特征较同时期周口店北京人进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时代不晚于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却出土了使用两面钻孔先进技术的骨针,这些遗址和工具都鲜活地表明早期东北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领先于中国其他区域。

吉林德惠大青嘴镇一处山岗,岩层为灰白色、深青灰色,层次分明。小河环绕漫岗的东南注入饮马河,南面是一片极为开阔的洼地,面南是水背北为山,是个绝佳的居住地带。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德惠人”就生活在这里,使用石斧、石刀、石锄、石镞以及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劳动工具。同时,还在居住坑底发现了堆积的陶片和鱼、蚌残骸,以渔猎为生迈入原始农业的门槛,并使用烟火做饭。

中国与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都号称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但是由于中国缺乏确切的考古资料,“五千年文明”的地位并没有被国际史学界承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商周以前的历史,比如炎帝黄帝只是两个部落首领,而非国家领导人,始终是个传说。“夏商周断代工程”证实,中国的文明史有确切年份记载不过3570多年,比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金属和城廓少了一千年。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在哪里?其实这个希望在东北,东北承担着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骄傲确立的重任。满天星斗似的文明,汇聚成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五千年文明。

红山文化是指距今五、六千年间,辽河流域创造的新石器原始文化形态。日本人最先发现了红山文化的存在。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的滨田耕作、水野清一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调查,在红山山后(北侧东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红山文化的存在,告诉世界,中国夏朝以前不再只有传说,我国的文明史将与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一样久远。

在东北的内蒙赤峰发现了最早的玉龙,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这里是龙的传人的真正故乡。尽管河南濮阳也有早期龙形图案文物出土,但是赤峰玉龙时间更早,工艺更精。玉龙的制造年代为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高26厘米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1981年,在辽宁西部的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源头。牛河梁女神庙出土了一个约与真人同大、栩栩如生的彩塑女神头像,双眼嵌以扁圆玉石片为睛,栩栩如生、宛若仙女。

这里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左传》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按这种解释,牛河梁古城有庙,当为国都。这里的时间甚至比黄帝还早,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以与之相应,比中原要早约1000年。由此可见,中国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可惜,这么伟大的国家建筑却不知什么原因毁于一旦,湮灭在崇山峻岭之间,而没有延续成像长安、洛阳、北京那样伟大悠久、延绵不绝的都城,由此也造成了许多人以为东北没有文化底蕴的错觉。不管牛河梁是否成为留存至今的古都,但是它的湮灭也使东北的历史厚重了许多,一下厚了五千年。恰好湮灭,也避免使后来城市遗迹将五千年的秘密彻底压在脚下,我们才可以能够找到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个人形象——女神像。

谈起东北历史,傅斯年先生早年在《东北史纲》中论断:“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而根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昔武王克商……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商周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有东胡、山戎、秽貊等,都不同程度地与中原文化。秦汉继续向东北腹地深入,与扶馀、沃沮、挹娄等族交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在山海关内外的渤海湾北侧,绵延百里的海岸处,发现了规模和规格都相当于阿房宫的宫殿遗址群——秦始皇碣石宫,这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象征。

以前看资料说,碣石就在刚出山海关的辽宁绥中一带。但是也有许多说法认为,碣石当在而今的河北昌黎、山东无棣。

民间传说辽宁的碣石是姜女坟,也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死后埋在这里。经过考古,发现了秦汉皇帝巨大的行宫遗址,也被认为是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来过碣石。《观沧海》和《龟虽寿》是53岁的曹操在北征乌桓时登临碣石的时候写的 。1800多年前那个一世雄杰就吟咏歌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于人心有戚戚焉。这两首词尽管不是东北人所作,但是毫无疑问增加了东北的文化内涵,是这块土地,让曹操诗兴大发,留下了千古绝唱。

基于汉族中心史观和中原江南中心史观教育传统的对东北和东北人的轻视和偏见,诱发了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民族迅速反弹勃兴,先后建国,有如大海波涛,一浪高于一浪,在改朝换代中唱了主角。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肃慎后裔粟末靺鞨(满洲先祖)首领大祚荣以本部为主,结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之间建立地方政权渤海国(亦称震国)。后来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近500万,胜兵数十万人,史称“海东盛国”,都城位于牡丹江与唐朝长安一东一西地并立于世,都城外城周长三十余里,可以想象一下那有多么辉煌盛大。

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南部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集安高句丽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有力地佐证了各民族文化在全人类视野中的平等。元朝时期,不到10万名蒙古骑兵不远万里征战欧亚大陆,以超人的智慧和政治、军事效率完成世界性帝国的缔造,为中国打开了空前的国际市场和外贸需求。汉、满、蒙、朝、回、锡伯、赫哲、达斡尔等民族的原住民与后来的关内移民曾一同开发建设了这片沃土,创造了灿烂的东北文化。

古代中原人都坐在地上交流会客,屁股放在脚后跟上。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 的折叠板凳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改变了人们的坐姿和生活方式。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有靠背,有扶手,可以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并且在宋朝广泛流行起来至今。

满族人曹雪芹和东北铁岭人大文学家高鹗共同完成的《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曹雪芹则继李白和关汉卿之后中国语言文学的又一座高峰。这部作品中的满族礼仪,还有极具满汉融合风味的贵族生活习俗,展现了东北特有的文化特色,还有著作中一反对女性的歧视姿态,转而尊敬甚至是崇拜女性,十分难能可贵。当和坤进呈《红楼梦》时,乾隆皇帝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1980年代拍摄的《红楼梦》电视剧由鞍山姑娘陈晓旭扮演林黛玉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民国以后予以改良,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于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穿上显得秀美窈窕,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为女性解放做出贡献。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以及宋美龄无不在旗袍装扮下闲的婀娜多姿。

东北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有其独特魅力。从民族角度讲,东北地区孕育了包括鄂伦春族、满族、赫哲族等12个民族,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性。在清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闯关东来到东北,促进了汉民族与当地民族的融合。东北原著民族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容纳了来自中原的近3500万人。清末以来,东北多灾多难,先后被沙俄、日本等国侵占、掠夺,文化也产生了多元特点

东北地区属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圈,融合了满洲、蒙古、朝鲜、鄂伦春、鄂温克、锡伯及俄罗斯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东北的文化吸收了大量满洲文化的成分,并在一些词汇和生活方式上受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东北民俗专家曹建明说,东北是一块感动人的土地,被感动的人又忍不住去感动别的土地。很多东北文化以原始的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为主的自然生态文化,口述传承下来有其自身的平民化特点。

由于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吉林省历史上曾经是淘金人、伐木人、放排人、猎人、捕鹰人、挖参人、渔夫的故乡,他们的隐语、行话、归宿,以及特有的宗教信奉和采伐习俗,展示了东北久远史。他们的技艺存在于生活中,却没有形成文字记载,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推进,这些生活劳作方式正逐渐消失。曹保明走进深山老林、荒野雪原,寻找那些会“讲故事”的传承人,采集、记录、抢救民族文化,形成了神秘、独特的关东民俗文化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东北东部、东南部开放,采参的、放山的、打猎的、捕渔的,淘金的、采药的、放排的,干什么的都有。匪绺在路口、旅店、客栈、车铺、赌场、妓院、货庄、车站、码头等要隘地方设立暗卡、底线、坐线,下山的人、运货的人、担款的人等等,必须接受吃票,一般而言,吃票最高三成,少则一成。

四川有川江号子,东北“森林号子”,就是山里工人抬木头喊的号子,同样是极具生命力的呐喊。成年在深山老林里的森林伐木工人每一个人肩头都有一个血蘑菇就是木杠子压出来的死肉疙瘩有饭盒那么大。这些人见面打招呼都问“血蘑菇长出来没”。即使人没了、肉腐了,这些血肉疙瘩都不会腐烂。是顽强生命力的写照,是东北人为了好日子的泣血追求。

东北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

近代以来,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旧上海、老香港的繁华,其实20年代中期以后的大哈尔滨、沈阳同样是最发达的远东城市。当时,位于吉林市的吉林文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吉林文庙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论格局,吉林文庙不亚于南京文庙;论规模,吉林文庙是东北最大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在伪满时期,东北共有87座孔庙。

在新的时代里,东北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高句丽”遗迹。此外,东北三省还联手推出了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市组成的东北三省四市旅游线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挥出各自优势,打造出特色产品。如满族及清代历史文化、近代史迹、历史名人、奇特景观、老工业基地历史等。同时,将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加以展示。

还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东北三省的大学生、科技人员比重和每万人中医院病床数均居全国领先位置,超过沿海各地,能说东北没文化底蕴吗?朝鲜族是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能说东北少数民族还是鲁莽愚钝的游牧民族吗?

不错,东北在中原文化大发展时期落伍了,东北文化从五千多年前的牛河梁最辉煌的一瞬,中断了千年,到渤海国的兴盛,再到多次游牧民族南迁中原,东北的文化相对于中原确实落后了,这个我们承认。可是比起东北,现代文化发达的沿海、北京,相比于四百年来的欧美也落后许多,正是在交替上升的文明文化发展进程中,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东北也不会自甘落后。东北正在打造新的时代文化,你知道木匠出身的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是刘长春吗?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以及崔健、孙红雷、白岩松、朗朗、韩庚,都在用新的文化和科技表现形式,向全国,乃至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东北人的风采。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