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电/《日本新华侨报》:中国应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 王锦思
今年的12月13日,是日本侵华部队实施“南京大屠杀”73周年。目前,中国人提起日本的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因最为典型而被人们熟知。但是,由于部分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往往还表现在肤浅化、表面化、情绪化,而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了解,也有待于深入,所以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浮躁的心态有可能影响南京大屠杀研究宣传的工作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死难三十多万同胞。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南京雨花台建烈士陵园,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比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设早30多年。这一时期南京主要纪念在雨花台被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20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因此很长时间里没有宣传南京大屠杀,以致无人知晓。
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南京大屠杀研究侧重于具有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后来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当前开始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将人道原则与和平学引入研究,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但是在广度方面,研究偏重于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即偏重于对加害者的研究,缺少对南京国际安全区中西方人士即保护者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对南京大屠杀时期南京难民即受害者的研究。在深度方面,事实层面的研究远远多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
对于南京大屠杀,中国人讲感情,日本人讲细节,部分日本学者总是纠结数字,认为没杀那么多,怎么证明是30万?于是中国人往往用感情回击技术,比如针对日本人质疑南京大屠杀死亡数字是20万人而不是30万人,许多人回答是难道比30万人少就不是屠杀吗?或者机智地说杀一个人也是杀,巧妙回避了日本的质疑,这显然不能解开日本人的疑问。其实,正面解释也能说服人,总是使用技巧型的回避技术,也表明回答者实际上对于南京大屠杀并不很了解。
许多人一再谴责广岛强调受害不提加害,那么,中国作为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纪念。中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严谨和缜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