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孔子电视片《孔府档案》缺陷知多少?

大型文献纪录片《孔府档案》在春节期间首登荧屏,这也是孔府原始档案首次对外公开。据了解,这部纪录片将孔府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史实表现出来,讲述孔府从鼎盛到衰落的历史,展现这个延续千年的中国最大贵族家庭的真实面貌。笔者王锦思收藏孔子文物数千件,参观过曲阜孔庙、北京孔庙、长春文庙、日本孔庙、越南孔庙等多家中外孔庙,并在北京建立孔子儒学博物馆,还倡议国家领导人、全国鸣警报等形式纪念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赴日追讨流失第一国宝。出于领域的兴趣和好奇,我对这部片子大体看了一遍,觉得有许多价值,确实补充了我对孔府了解的空白,殊为难得。但是也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在此抛砖引玉,也算符合孔子的教诲。

一、该片把孔祥熙照片用成了疑为宋子文的照片,显然张冠李戴。又在表述西安事变时,将杨虎城的城字写为“成”,是为硬伤。由于电视片段一晃而过,类似问题是否还有其他尚不知晓,但是建议再次播出前应该软伤斟酌,硬伤改掉。

二、片头题字和片中文字采用舒体不理想。书法家舒同是革命军人出身,担任过山东省委书记和中国书协主席,书法确属独出心裁,但是舒体出现的历史太短,不足以烘托和匹配孔府的悠久历史。那么是否可以使用孔府门上的匾额“圣府”呢?二字字体中规中矩,多少也类似儒学思想的中庸体现,但是由于为明朝宰相严嵩题写,严嵩口碑不好,其书法不被电视片头采用可以理解。我觉得,时代更为久远的篆体和宋体等字体,都比舒体更适合作为片头题字,唯独舒体不合适。当然主创团队或许有别的考虑,不过理由似乎不足以说服广大观众。而片中的解说文字也多处使用舒体,时而又使用行书,前后不一,十分不规范,不知出于何种用意。

三、有的部分结构凌乱,主体不统一不集中,比如关于孔府菜肴的编排,前面有后面有,而不是集中处理。而在最后一集中,世界各国传播孔子思想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而后才介绍最后两任衍圣公等情况。当然,编导人员或许有自己的考虑。

四、纪录片在表现日军侵华和文革时过于匆忙和仓促,只反映日军侵占到曲阜的部分,而后就只是介绍孔德成,日军占领曲阜长达八年时间里几乎完全略过。孔府档案恰好在日军占据期间存放在孔府里面,日军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没有掠夺?纪录片均不作表现。而对文革批林批孔大肆破坏孔庙等处文物也不做表现,只是几张图片就匆忙跳过,生怕见不得人。我理解摄制组出于意识形态考虑的禁忌和顾虑。不过在一直主张新闻公开化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不许可吗?这比孔子时代所提倡的百家争鸣2000多年进步了多少?倘若孔子有知,将要去向何方?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五、在表现衍圣公孔令贻的葬礼时,解说说送葬队伍“半天走不上一步”,而民国当年录像中画面上固然人多,但是不是“半天走不不上一步”,可以看出这种过于夸张性的口语化的表述不妥。

显然,此片人员可能了解孔子了解孔府,不过一部成熟的纪录片很显然知识是需要百科全书式的,不在于专家团队阵容蔚为壮观,因为不见得个别领域的专家对于领域外的内容什么都明白。

当然大体而言,这部片子我推荐观看。如能纠正个别瑕疵,效果显然更佳。

0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