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哪些中国人参拜过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并不熟悉,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敏感。

中国自己的英雄罕有中国领导人祭拜,但是对于日本靖国神社,却有许多中国人到那祭拜,当然其中不乏大汉奸。

 

 

不过也出现过乌龙事件。

1985年10月文化部原副部长,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在访日期间,擅参观靖国神社。1986年3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发了主标题为《中纪委决定开除周而复党籍》的报道,并且配发了“本报评论员”题为《严守外事纪律维护国格》的评论文章。报道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周而复1985年10月20日至11月12门率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严重违反外事纪律,丧失网格人格,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开除周而复中国共产党党籍。

报道这样描述周而复的“严重错误”——在代表团访日期间,周而复身为代表团团长、高级干部和入党多年的党员,无视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不听劝阻,擅自参观了供奉有战犯亡灵的日本靖国神社,丧失民族气节,损害了我国的尊严,对待日本友好组织傲慢无礼,损害友好关系,在生活作风上严重败坏了共产党员的道德,影响恶劣。

1986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撤消周而复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开除党籍。2003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组部的向周而复转达了中央的决定,宣布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

历史上,参拜过靖国神社的不仅仅是日本政客,还有许多世界政要也参拜靖国神社,像阿根廷总统贝隆夫妇、泰国国王普密蓬国王夫妇等都曾参拜过靖国神社。还有伪满洲国的溥仪,后有台湾“立法院院长”张道藩,以及达赖、李登辉等。

1935年4月2日,溥仪为答谢日本天皇御弟秩父宫雍仁来访,由关东军安排去日本访问。溥仪从长春出发,乘火车到大连。对于这次访问,日本做了周密的安排,组成了以枢密院顾问林权助男爵为首的14人接待委员会,军部还派出“比睿号”战舰和多艘护航舰来大连迎接。溥仪登上日本战舰,检阅了日本“球摩”第12驱逐舰队、15驱逐舰队。还赋诗一首:“海平如镜,万里远航,两邦携手,永固东方。”  溥仪到达东京后,天皇亲自到车站迎接。在日期间,溥仪参拜了靖国神社,亲悼明治维新以来历次侵华战争中战死的日军亡灵,还在伪满皇宫里修建了“建国神庙”。但同时,溥仪还保留着清代皇宫祭祀先祖的礼节活动。有时溥仪在祭拜日军亡灵时,心里就默想着“只当是祭拜自己的先祖”。

日本的天照大神在伪满洲国皇宫中安了家。所以要供奉天照大神,建立建国神庙,是为了“尊国本于悠久,建国纲于无疆”,并说,伪满“自建国以来,邦基益固,邦运益兴,莫不皆赖天照大神之神庥,天皇陛下之保佑”。所以要“敬立建国神庙,奉祀天照大神,尽厥崇敬,以身祷国民福祉,式为永典,令朕子孙万世祗承,有孚无穷。”

从此,满洲各地纷纷建立神社、神庙。据统计,到1945年,东北沦陷区境内的大小日本神社竟多达295座。

二战时有近20万中国台湾人参加日本军队,在东亚各地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作战。战后,他们中有2.8万人进了靖国神社,做了日本人的“神”。

根据战后日本政府所发表的统计数字,二战期间被送上战场的台湾人总共有207183人,战争结束时,共有30304人战死,其中有26人是在战后被盟军以战犯身份审判处死。现在,他们不仅是日本右翼膜拜的对象,而且“台独”势力渲染台湾悲情的历史猛料.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台。除与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会面之外,安倍晋三还专程会晤李登辉。李登辉肯定安倍到台湾“抗日忠烈祠”致意的举动,并且称“台湾人到日本靖国神社,也应该鞠躬一下”。

台湾团结联盟主席苏进强等一行10人,于2005年4月4日在日本东京靖国神社所进行的参拜活动、以及在这之后所引发的一连串争议。

苏进强表示,他是以台湾人和台湾本土政党的立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军征召阵亡而被奉祀在神社内的约28,000名台湾英灵、以及为国牺牲的日本人表示敬意。部份台湾民间舆论以原台籍日本兵是台湾历史的一页悲惨痛史,参拜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国台办也对这次的参拜活动表示反对,中国大陆民间舆论对台联予以抨击,并引起了东南亚华人的抗议。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68周年,在供奉着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出现一支来自台湾的参拜队伍,成员是日据台湾时期的退伍老兵及其支持者。

中国人要求日本不参拜,却管不住自己人参拜.其中历史复杂和感情纠葛多么艰涩.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