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北京古城墙是怎么被拆除的

北京古城墙是怎么被拆除的

北京古城墙是怎么被拆除的

 

 

 

中国五千年历史最明显、最直接、最宏伟的文化载体是历史建筑,作为封建皇权象征的古都更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历代群雄纷争,欲取天下者不可胜数,胜利者往往摧毁对方权力象征的朝堂、寺庙、宫室、城郭。

天皇、幕府权力、权威分开。天皇虽无权但神威犹存,中国权力、权威集于皇帝一身,失去权力,权威也不复存在,只有被杀被剐被流放被千载骂名,都城也只能成为废墟。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唐长安是辉煌杰作,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7倍。904年,唐末军阀混战中被夷为平地,“连甍嚎哭,月余不息”。长安从此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入选资格,也许羞叫长安,改名西安,反而显得更加不伦不类。

     公元1000年和公元2000年,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发达的城市都叫东京,并且都是首都。

1127年靖康之难,金军俘获徽钦二帝,将东京毁灭。500年后李自成起义,1938年国民党掘开黄河,使开封成为水乡泽国。而今开封地下有七座历代城市。

开封叫做东京汴梁时,日本东京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千代田,500年后,才出现城堡。又有500年过去了,东京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中国的“东京”开封已退避为中原地区一个小城市,躺在黄河大堤下不动声色。

大学毕业前夕,我专程前往开封,这个儿时就令我神往的地方。

站在一堆支离破碎的历史地层上,思古之幽情徐徐而升。入住的一个潮湿发霉、10元钱一宿的小店里,夜雨霏霏。我推开门扉,虔诚、神圣地伸出手去,存一掌凉凉的雨,如一樽浓浓的酒。开封府包拯,满门忠烈杨家将,相国寺和尚鲁智深,精忠报国岳飞,那些英雄的中国人在时光隧道中与我对视无言。我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

洛阳北部邙山,盛葬王候将相,古墓比比皆是。我看到每一座几乎都有掘盗的大洞,那是欲望贪婪的眼睛。王城公园,河洛文化,刘秀墓,气度不凡的人们,无不让我想起中国历史在这个城市无与伦比的辉煌。

陕西骊山秦始皇陵东侧的铜车马,在柔和灯光下,五洲宾朋睁大眼睛聚焦着这精彩绝伦的艺术品。历史与现代,辉煌与荣辱,风云际会,刹那间,我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脑中轰的一声。

这次出行,我有幸得到几枚商代、宋代的陶片,足慰内心。

每当亲眼,亲身,亲耳体会中国古代伟大文明时候,无不肃然起敬

明治美术家冈仓天心是文化国粹主义者。他对中国的传统美憧憬热爱,走遍了大江南北,在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徜徉。当他看到洛阳城畔,暮色苍茫,夕阳遍地,牧童骑马归来,一片凋零、残破的情景时,不禁想起古代中国的辉煌和近代备受欺凌的不堪命运,叹息道:“我感到恍如置身罗马城边”。

高中时,我从东北只身一人,怀揣10多元钱,第一次来到北京。下车时是凌晨4点,首都神圣和崇高的感觉来自飞檐、城墙涌入视野。我亡命般地花光了钱,狼狈不堪地逃回家。

明清时建立的北京城墙,举世无双,布局宏大,规划严整,庄严神圣,沉稳雄伟,睥睨一切,宽大的飞檐直插云霄,凌空振翅,翩翩欲飞。外城周长48里,内城周长28里,皇城周长18里,辽阔的天际线显示皇家气派,是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巅峰。

    奈良又叫平城京,按长安原样1/4建造。宫殿、府邸,红柱白璧乌瓦,模仿达到教条地步。如长安某地有一口井,日本也不管需要不需要,也相应建一口井。佐伯好郎《大秦景教碑》说“在八世纪和九世纪中,唐代首都如有任何先进的东西,几乎无不传入日本,而且还会在日本的首都奈良加以仿效。如果长安的宫殿修为红色,奈良宫殿也就如法炮制。如果唐朝在每省设立和维持一所寺院,那么日本也必须照办。”

    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化艺术繁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京都又叫平安京,794-1868年是首都,也是世界历史上连贯时间最长的首都,是日本的文化摇篮和精神故乡。京都仿照唐长安规划布局而成,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左京和右京,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博物馆”的美誉。

1944年美军轰炸日本城市前,梁思成建议避开京都、奈良,才使之幸免于难。他相信,这不仅在保护日本,还是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梁思成因此被视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1948年平津战役,解放军为使北平免受战火,特邀梁思成在地图上标出北京重要古建筑,以备和谈不成,宁可多流血,也要保护古城完好无损,梁思成倍受感动。傅作义投诚,北平和平解放。

建国后,梁思成提出保护北京旧城,不要发展工业,把北京建设成美国华盛顿式的风景优美、宁静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西部公主坟到月坛之间建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把内外城墙和护城河改造为环城立体公园,保护文物遗址,突出古都风貌。他显然参照日本殖民者对北京的规划。他用诗一般的语言,不胜感慨地描述了皇宫、城墙、牌楼在夕阳下优美的景色。周总理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毛泽东认为这是要把他从中南海赶出去。

学术斗不过政治。尽管梁思成声泪俱下,不惜以死相谏,终究在1958年开始,北京七十多公里古城墙被拆除,仅余几百米。47座城门楼、箭楼和角楼仅余三座。北京境内长城183公里仅剩129公里。古都风貌被严重破坏,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日军占领北平时,规划避开老城区,在西面另辟新区因没修下水道,就遭到唾骂。

1996年11月,北京向民间募集旧城砖,重修一段残存的古城墙。这种亡羊补牢证实我们昔日多么的荒谬,而又自以为是。不接受马寅初的建议,中华民族步履过于沉重;不接受梁思成的忠谏,我们失去了过去,过于苍白。

1972年,风烛残年的梁思成撒手人寰之际,他苦痛着北京城墙的毁灭,他欣慰自己出生地日本的古都保持着千年不变的古朴情调。

战后初,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苏醒。川端康成感时伤世,嗟叹京都的荒芜,追求残照在故国山河上的日本美,他呼吁保存京都在历史帷慢之中。

京都自然环境和格网结构始终如初,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秩序感。1950年京都决定建设成国际文化观赏城市。为把古迹保护和现代建筑创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京都划分为三个区域: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区域、市中心新旧和谐混合区域、强化城市新功能区域。新发展的工业在城市西南部及卫星城里。高速公路、新干线铁路通过城市的地下。六层以上建筑禁建,即使住宅也按具体环境规划,甚至屋瓦颜色、大小,也要审批。电视塔也被刻意造成佛寺香案上的蜡烛形状。改变建筑物色彩,设置户外广告也要申请,鲜艳的奶黄色麦当劳标志被改成与京都色调统一的暗棕色。1994年45米高的京都饭店违章建立,寺庙拒绝住客参观。

京都寺庙、古刹3000多座,精巧缜密,瓦顶木墙,青黑色调,古意悠远,钟声飘忽。春天的樱花,夏日的绿色,秋天的枫叶,冬日的青雪,组成了诗与画的美丽。河里的鱼儿欢快游着,清晰可见。街道上踱着小步、身着和服的少女在细雨中撑着红伞而过。街面店铺上繁体汉字比比皆是。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和祭祀典礼有数百种,如葵祭、祗园祭、时代祭等。人们穿着各时代服装行进在大街上浩浩荡荡,让人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岁月之中。中国佛教大师赵朴初来到京都,清水寺104岁大西良庆长老亲自去车站迎接,赵老称赞“堪称此邦不忘本,保护文物到无形”。

京都有精美高超的传统的工艺品。“西陈织”、“友禅染”丝绸,“清水烧”陶瓷,折扇,漆器等。日本人称“世界儒学研究在京都”。高等院校在日本各城市最多,京都大学有4人获诺贝尔奖。日本的硅谷,电子工业发达。是日本人最向往的居住城市,每年吸引3500多万游客。

1978年京都主办世界第一届历史都市会议,25个世界古城代表参加。西安多次派代表团考察学习京都保护经验。

    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放言,北京发展工业,要到处是烟囱。古都风貌消失的速度和市政建设速度成正比。1949年――1982年,北京重工业的比重超过做为重工业基地的天津、上海。工业总投资12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仅为77亿元,仅次于沈阳。经济结构在世界首都中绝无仅有。

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建设、危房改造的高峰期。房地产市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仅62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就有1/3面积重新建设,被毁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占旧城区的9%,126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消失。民间口头语说CHINA(英文“中国”)是“拆哪”。

1936年庙宇有942座,到1984年仅剩21座。1958年,北京市第一次文物普查6843处文化古迹,文革中4922处被毁。建国初100处王府仅剩38处,120多座牌楼仅剩43座,6000多胡同只剩900多。1992年――1994年,北京公布文物保护项目1627个,给予保护仅232项。60年代中期民间艺术品有300种之多,1998年仅剩30多种。

  90年代初,东京规划局在上海发现1400多幢值得保护的西洋建筑,而在上海保护名单上仅有百余幢,没登记的下场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我国人造景点投资已达1000亿元以上,超过10亿元的有20多个,占地超过一万亩的10多个。开封宋城,武汉楚城,无锡唐城,涿州三国城,长沙汉城,南昌明城,重建历史城市不下50座,但缺少真正内涵和古典趣味。西游记宫达50多处,许多收不回投资。

 

 

 

 

 

王锦思,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北京“锦标堂”工作者,关注广泛,游历中外,著作多部,喜欢串门、唠嗑、收藏等。jinsiw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