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影响毛泽东命运的一首日本诗

选自 《日本行中国更行》 王锦思 

王锦思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毛泽东,与诗词结缘,终生乐此,乐此不疲。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韶山冲相对闭塞,却美丽而幽静,可谓地灵人杰。从8岁起,毛泽东就进入私塾就学,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年幼的毛泽东从此进入古典诗词的殿堂。

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给与中国带来强烈的震动,日本文化和思想也传入中国,甚至传到偏僻落后的韶山冲。对于日俄战争,蒋介石称:"予我精神上最大的刺激",遂赴日留学;毛泽东的私塾老师从日本留学归来,给他讲述日本的许多见闻,让毛泽东颇感新鲜和震惊,他后来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日本的"强大和骄傲"。而一首诗更是激励了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走出韶山冲到外求学,这就是《离家》,至今许多中国人还以为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

1910年初秋,年仅17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到离家25公里外的湘乡县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这首日本诗《离家》,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中国许多资料介绍这首诗是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所作。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据日本现代学者竹内实的考证,与西乡隆盛同时代的日本和尚释月性27岁时,忧国而四方云游,写诗名《题壁》,表达了他报效国家的志向。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基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毛泽东抄录时,把原作“死不还”中的“死”字改成“誓”字,表现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不像日本人那样愿意以死相赌,鲜明地抒写了他外出求学的坚强决心,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身怀远大抱负及革命理想。

无论这首诗是西乡隆盛还是释月性所作,但是这首诗在日本很有名,流传一时,表达日本青年渴望走出山村、走向外面世界、实现变革的理想,后来传到中国。而日本青年成为走向军国主义的日本侵略行动的牺牲品,这恐怕是这首诗的负面作用。

毛泽东后来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老师都从日本留学回来,学校建筑也仿照日本师范学校的风格,学生制服也是日本那种春夏白色、冬秋黑色。日本,深刻影响了两个中国巨人的成长。

1920年4月,毛泽东当时初来上海,对陈独秀背诵了这首诗。开创新文化运动且精于诗词的陈独秀听后,十分惊色:“锐气十足,真是好诗!”

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有很大影响。仿照这首日本诗歌,韩国勇士安重根用毛笔写下的与《离家》同样壮怀激烈的诗句"男儿誓不生还家",这是1909年他在哈尔滨刺杀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之前写下的诀别诗。20多年后,又一个韩国青年尹奉吉给妻子留下“丈夫离家生不还”的誓言,去上海刺杀日军将领。

毛泽东在父亲发黄的记账簿上留下这样一首言志诗。父亲毛贻昌识字不多,便撕下这页记账簿上的诗,找维新派教师李漱清询问,李漱清夸他的儿子有志气。毛贻昌把这页诗夹在毛泽东小时候读过的一本书里,这本书后来就在毛泽东在湘乡县读书时借住的外祖父文家保存。

毛泽东十几岁便离家,革命形势异常紧迫,国民党反动派抄家将他家的房屋没收,家中物品失散,但是文家人始终都珍藏着这本书,并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拿出来。这份珍贵的文物,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毛泽东最早的亲笔文字。

根据王锦思著作《日本行,中国更行》一书记载,17岁的毛泽东写下这首诗,表现了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建功立业、走向广阔天地的宣言和远大志向。毛泽东从韶山冲走到长沙,又从长沙走上革命道路,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做出杰出贡献。在建国后,毛泽东始终对日本抱有浓厚的兴趣,对日本人民怀有好感,或许得益于少年时接触的这首日本诗歌对于他的日本观的重要影响。  

王锦思2010年新近推出的《日本行,中国更行》从百种角度、近千组数据分析日本和中国的种种差距。批判日本某些方面不行,承认日本某些方面很行,都是为了未来中国更行。中国更行是深切的期待,也是通过我们努力之后未来的可能和必然。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