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王锦思  《中国反日行动亲历》

 

沈阳,和日本友人向九一八纪念馆献花

沈阳,和日本友人向九一八纪念馆献花

 

 

81年了,又到一年九一八。家乡,东北,还是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但已不再是三千万父老同胞,爹娘也变得苍老。

9月18日一早,我从北京抵达沈阳,和守在这里的朋友会合。沈阳站,是日本殖民者仿照东京火车站建设的,而今还在发挥作用。

一家国内都市报、美联社驻京记者站、日本TBS电视台、日本东京电视台先后对我采访。

记不清多少次来到沈阳,这次意义也很特殊。由于日本“狗盗”行为出现,中华大地又不宁静。反日行动抗议表达呼声难能可贵,但是烧砸打伤及无辜的现象最好避免。

由于反日游行,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前军警密布,严密盘查过往行人。日本记者担心被中国人认出来,穿着打扮很随意,很像中国人,但还是被警察认了出来,将他们拦住了,并要求审核他们的护照。

这时临近九点十八分的鸣警报仪式,我们都很着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警察态度到很和蔼,给日本记者递水喝,一再要求他们注意安全,说万一被个别群众“叮咣”打一顿就不好办了。并把沈阳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叫来确认他们的身份。大约经过三十多分钟的等待和审核,日本记者被放行,这时距离鸣警报只差十分钟左右时间。当日本记者要采访群众的时候,便衣警察表情很焦急和无奈,掏出警官证对围观的群众示意离开,不要围观,可见沈阳警察确实为日本记者安全着想。不过,我注意到沈阳群众认出这些日本记者并没有什么齐声喊打的样子,毕竟这些群众是纪念九一八而不是反日游行。

同日听说某地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来的都是著名学者专家,主办人坚决拒绝涉及反日和保钓行动的中国人士介入,怕有关部门取缔,怕安全部门问责,看来我们某些学术精英“阶级斗争意识”很强呀,希望他们连升三级、继续通过八股文般的套话空话的历史研究击败日本侵略者。

九点十八分,警报声响起,我低头肃立,表达对无数死难同胞和先烈的哀思。

不是生搬硬套,沈阳、九一八、德惠,这三个名称有什么关系吗?

九一八事变时期,德惠学生郭峰正在沈阳中山中学学习,于是背井离乡,后来到延安,建国后曾担任辽宁省委书记,常年居住在沈阳。2001年我曾去他的家中拜访,而今郭老已经辞世。

九一八纪念馆的残历碑是沈阳标志性建筑,设计者是一个德惠出身的美术家——贺中令,父亲曾是德惠有名的民间艺人。

我连续十多年通过全国两会等渠道,推进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领导人讲话、举行国家级公祭活动。但是这显然不像直接和日本人对决那样会引起人们热血沸腾和社会关注度,某些人和部门甚至出于某种歹毒、阴暗、宵小、嫉妒、无知的心理低估或回避,甚至诋毁我的努力。但是,我手上有努力十多年来的起草文稿、两会提案、媒体报道等等可以证明。我坚信,我比他们越来越有力量,我的努力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诸多的城市响应,今年全国数百座乃至上千座县城一级以上城市鸣响警报。况且,我也不是就靠一个“九一八”来安身立命。

下午,等人群散去,我找个花店买束鲜花,作为我和一位没来到沈阳的日本友人的献祭。

这位日本友人不愿透露姓名,我们交往多年,曾在日本向花冈中国劳工遇难者纪念碑献花,表达忏悔和谢罪之意,当时他也替我表达了这份情谊,并给汶川地震捐款。他也委托我买束鲜花代表我们两人献给九一八纪念馆,我于是精心挑选了黄色白色红色三种鲜花扎成一束花团。我面对残历碑三鞠躬,并怀抱鲜花放在碑前。

活动结束后,我们简单转转沈阳,许多商店电子屏幕上都有抵制日货、钓鱼岛是中国的字样,碰到许多人都在谈论类似的问题。闻知沈阳日本领事馆前有抗议行动,我没有过去调查,不过听说有打砸日本汽车这被抓捕。

沈阳的高楼大厦高耸入云,娱乐场所外表气势恢宏,如同古罗马古希腊神殿,豪华汽车不时驶过,让人不禁感叹确实今非昔比,一个沈阳军区足可以击败当年的日本关东军。不过,路上一些行人穿着朴素,翻来覆去开膛破肚的街道,街上垃圾不少,这些都可以告诉我们,沈阳和中国离现代化还远着呢。

晚上,掠过东北的青纱帐,返回北京。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传媒行业,多家门户网站博主,出版著作多部,首倡九一八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收藏照片史料、孔子儒学、中外交流、名家匾额等。wjinsi@sina.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