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杜甫故里拆迁状况和贫富分化

杜甫故里拆迁状况和贫富分化

杜甫故里拆迁状况和贫富分化

杜甫故里拆迁状况和贫富分化

杜甫故里拆迁状况和贫富分化

王锦思

 

 

今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

3月,我在郑州出席红色收藏品交易会,12日专程来到杜甫的家乡河南巩义。记得我在大学毕业前夕,一个人游历河南西安,也曾经偶然途径巩义,感到特别激动和好奇,可惜没有下车,因为远方更重要。

这次笔者王锦思看到,巩义汽车站前有一尊杜甫张开双臂的雕像,应该是具象展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用当代时髦的话解释是:“开放的巩义欢迎你!”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有那么一些杜甫的名句,至今我们还耳熟能详,只是未必知道是杜甫写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甫诗歌很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社会矛盾,悲天悯人,感时伤事,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对这块土地,无论走得多远,杜甫都一直身怀眷恋。在远离家乡,在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看到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月夜忆舍弟》中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他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让无数远方的游子念着这句诗,于心有戚戚焉,并泪满衣襟。“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次在巩义,有人推荐我去康百万庄园,闻听名字就有铜臭气,哪怕据说这个康百万资助过慈禧,我根本不打算费半秒钟时间去看。在历史长河中,清贫杜甫的精神魅力将超越一切浮华,留存于世,这也是我来此的目的。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杜甫的热潮不是对他本身的怀念和探讨,而是一开春,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在微博上疯转。杜甫或是搂着妙龄女郎,或是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西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一时间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这是网友对高中二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本里的一幅杜甫半身画像插图进行的“再创作”。 

杜甫被恶搞,杜甫的家乡河南巩义也因为建设杜甫故居强拆民居,这也算是恶搞。而我这次专程来到杜甫的家乡,也感触颇深。

巩义经济确实发展很快,市区建设挺好,据说是河南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但是1300年前伟大诗人的理想还没有彻底实现,贫富分化,市容建设凌乱,服务质量的低下,也可以看到杜甫故居周边被建设者和管理者“恶搞涂鸦”。一味地单纯依靠祖宗杜甫宣传地方形象,圈钱恶搞,不顾民生,这样的目的能达到吗?

杜甫故里纪念馆,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杜甫生于此,并在此度过少年时代。尽管他在故乡的时间不长,但是一生中始终怀念着家乡。

2001年岁尾,我也曾经去过成都的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长沙我虽然也去过,但没有机会去杜甫纪念馆(杜甫江阁)看看,当时也不曾知道。

这次在杜甫家乡巩义,最让我感慨的不是对诗人本身的怀念,而是对他曾经理想至今不得实现的触动。

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今天,为了重修诗圣当年的故里,杜甫的“邻居们”却不得不另寻栖息地。

在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今天,历史名人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像杜甫故里一样,各地兴起了大规模扩建、重建名人故里的热潮,更要注重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 

 与四川江油的李白纪念馆和安徽马鞍山的李白陵园的建设相比,杜甫故里十分寒酸。一些外国游客怀着朝圣之心前来谒拜杜甫,总是失望而回。他们认为,故里的现状是对杜甫的最大不敬。

巩义市投资1.2亿元对杜甫故里进行改造和扩建,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打造杜甫故里。建成后,该景区将从目前的20亩扩大到320多亩,由综合服务接待区、诗圣朝拜区、故乡风貌保护恢复区、杜甫文化体验游览区等部分构成。 

杜甫故里有故居、诞生窑和笔架山。这也是1962年杜甫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依据。令人扼腕的是,故居在重建的过程中被扒掉了;诞生窑由于保护不好,快塌掉了;杜甫小时经常游玩的笔架山上的土不断地脱落,笔架的形状已不复存在,后面的砖窑也露出来了,这些真正承载历史信息的原生态载体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巩义市对杜甫故里进行了3次扩建。最早的拆迁只涉及两家与杜甫故居距离最近的住户;2003年拆迁涉及40多户;规模最大的是2007年,涉及116户。 

许多村民第一次搬迁时,很理解,认为杜甫故里开发好了,大家都能受益。谁知道十几年过去了,拆来建去越来越糟糕,一直无法接待游客,更谈不上造福乡邻,大大伤害了乡亲们对杜甫的感情。

许多农民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农家小院,搬进了村里的破窑洞。2005年,买了镇政府统一开发的商品房。没想到,杜甫故里的开发规模又扩大了,又一次成了拆迁户。住了一年多的新房被拆掉,不得不到六七里地外的村子租房住。

搬来搬去,家里的组合柜、床头都搬坏了,给生活带来了不便。除了抱怨补偿标准低、不进行房产评估外,拆迁户认为:“政府应该考虑拆迁户的生活难处,先安置,后拆迁,让房等人。”  

有人也许疑问,难道就不能抗拒拆迁吗?

当地政府和警方很有招,若抗拒拆迁,就处「株连法」:亲戚中有当教师的,停课;做工人的停工;做公务员的停职;做商户的吊销执照。这些阴损招数,比杜甫写的“石壕吏”还霸道,让整个杜甫故里周边百姓彻底缴械。村民见面的问候词是:「搬了没?搬哪儿了?」 

我来到杜甫故里园的时候还没有开放,大门紧锁,说要几个月以后,效率也太慢了。我希望进去不准,我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杜甫的学生,看大门的管理员也来了一句那你找杜甫去。

隔着铁栅栏门可以看见院子里有一尊巨大的盖着苫布的雕像,估计就是杜甫。为什么不掀开,或许是工程没完工,或是怕杜甫复活看到眼前不愿看到的一幕吗?

在附近的民居前,可以看到有些房屋破败不堪,还有拆迁的痕迹,几乎千疮百孔。只有门前红色的对联还看出主人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杜甫在唐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只是被秋风所破,而今却是被强势者强拆强占。

不仅如此。杜甫家乡人的生活和公德如何呢?

在这里,我还看到一辆百万元左右的日本高档豪华车雷克萨斯停在故居前面。让我想起杜甫的诗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还看到穿着脏兮兮棉大衣的疑似无家可归者,让我想起杜甫的诗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故居前的公交车刚一停稳,本来车上的座位足够车下的人去坐,可乘客拥在门口乱作一团。让我想起杜甫的诗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看到那么多破败或是带有拆迁痕迹的房屋,让我想起杜甫的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河南社科院杜甫研究所副所长席彦昭说得好,杜甫是“人民诗人”,他始终跟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大量拆掉老百姓的房子,会使杜甫故里失去根基。

    中国杜甫研究学会会长葛景春认为,建设名人故里的关键在于保护和弘扬名人的精神实质,其规模应该根据当地实际适可而止,要与其历史声望相称。应当以人为本,充分倾听民意。如果因此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将有违杜甫生前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也失去了建设杜甫故里的意义。   

杜甫的家乡,最好地再现了杜甫所谴责的弊端。

这就是杜甫的家乡,在他的笔下那么美好灵动亲切,日思夜想的天堂?

 

 

 

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在北京从事文化产业,2011年度凤凰网十大影响力博主之一,首倡国家级公祭英烈和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出版专著多部,收藏多种史料和文物,合作筹建东北亚国际交流博物馆、万国博物馆、孔子儒学博物馆、中日交流展览馆。jinsiw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王锦思

王锦思

1138篇文章 264天前更新

王锦思,又名TA、小蜂、一开,吉林德惠人,定居北京,北京大学媒介专业研究生学历。粗通英语,懵懂日语,精通德语(家乡德惠语言)。收藏中国各地各种史料和日本侵华罪证、中日友好交流史料,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国家级公祭英烈和死难同胞、朝鲜半岛暨世界和平签名。 专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发现抗战》,中日港三地出版《活动家的证言》。 jinsiwang@126.com

文章